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语录 > 正能量

月饼的散文(精选25篇)

分类:正能量时间:2022-12-27 10:06:28关键词:月饼的散文

月饼的散文(精选25篇)

纸月饼

文/刘关张

每年旧历七月十五一过,堂哥总是会给我打电话,一起合计中秋给我们集团公司多少月饼票,一般来说,我都会要上10万块钱的。大型国企嘛,总是要把关爱职工放在重要位置。我是这个公司的工会主席,有这个权力和义务,说句官话就是让广大干部职工过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其实,堂哥那里就是一个空壳公司,根本不生产月饼。只是每年中秋前印制大量精美的月饼票,通过关系专门批发给大集团大公司的工会,当然了,主要以国企为主。一般来说,人家是按照面值开票,八折收钱,这一下子就可以送给工会领导们20个点的回扣。

堂哥第一次推销他的月饼券是在4年前,他亲自上门给我讲述其中

的奥秘:老弟,咱们是自己人,你又正好是工会领导,所以我才来找你,你看我这券,面值198元,我给你10万块钱的怎么样?

我忙回答:我不是不信你呀哥,你们的月饼好不好呀,我们可是大型国企,职工要求高,你得保证质量和口味。

堂哥微微一笑:我们不生产月饼,我们只印券,这就叫做纸月饼。

我愣住了:那我们的职工拿着票去哪里兑换呀。

堂哥递给我一支苏烟:奥妙就在这里,月饼票根本不要发到职工手里,最多从你们集团发到各个二级单位工会,事先和大家打好招呼,一切签字领取啥的手续齐全,让他们放到自己手里,过两天我派人悄悄地来你这里,找到这些基层工会主席 ,从他们手里半价收回月饼券,给现钱。主席们把钱拿到手里,这神不知鬼不觉的,你我他们都得好处,这叫三赢,何乐而不为呀。

说实话,第一年我真是战战兢兢,怕出啥问题。但是堂哥是个老江湖,他给我讲了好几套出了问题的防范预案。自然,这些预案根本没用上过。底下的工会干部也都配合,大家心照不宣,有福同享。

自然,这个过程是以多年培养起来的默契为前提的。所以,我才说,每年堂哥总是给我打电话,今年也不例外。七月十六堂哥径直来到我的办公室,寒暄几句后,我拉着他走进小会议室。

关上门后,堂哥开门见山:兄弟,怎么样,今年是不是按惯例来呀。我听说你们单位今年效益不错呀,要不要多来点儿?

我面露难色:老哥,今年真的不行了,一点都不敢办了。你说为啥,唉,这不现在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嘛,纪委还转发了市里的一个关于节俭过节的通知,别的不说了,今年真不行。

堂哥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怎么今年都这样呀,你这是第三家,那两家机关事业单位也是不敢要了。看来世事要变了,我这纸月饼生意做不下去喽。

堂哥边说边站起来,摇了摇头说道:也好,兄弟,不为难你了,我到咱哥那个集团看看去。

让生命在文字里芳香

文/天一尘

《咬月牙儿》是蔡雨艳的散文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生一世,能留给未来的,只有文字,是文字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永恒。人生短暂,只有用文字记录下岁月的痕迹,这个世界才会记得我们曾经来过。否则,一切都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刚看到书名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翻看了里面的同名文章才明白。文中写道:在我老家盘锦,人们把中秋节叫做“八月节儿”。 儿时的“八月节儿”,月饼硬硬的,我们家九口人买五块月饼,要是八口人还好分一些,九口人多出来的一半,父亲要用他做木工用的量角器来分。把多出来的一半再平均分成九等分。后来过“八月节儿”,父亲就不再细分了,这样只有我的小弟弟才能得到一整块月饼,二哥吃完了自己的那一半,看到小弟不舍得吃,在那用舌头尖舔着月饼边,就过来逗小弟,我会咬月牙儿,来给你的月饼咬月牙儿,小弟乐呵呵把月饼递给二哥让他咬月牙儿,一口、二口、还差一点,来看像不像月牙儿?看到月牙小弟还在那乐哪,等他想吃月饼时,才想起自己的月饼只剩弯曲的一个边了,明白咬月牙儿是怎么回事了,裂嘴就要哭,父亲赶紧把自己的那一半给小弟,小弟拿这一半合在月牙儿上,看自己吃亏不?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过节的情景,那时候虽然每家都不富裕,但是只要大家能够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咬月牙儿》一书共分为七辑——满书房的回忆、咬月牙儿、被幸福注册过的花、怀念一场雪、一树梨花一溪月、打开窗让阳光进来和断翅蝴蝶花样飞。读完全书之后,我最喜欢的而难忘的是《后院有桃花》。作者讲述的是后院种桃花及与桃花有关的故事。从中能够感觉到,这是作者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只可惜一次春天的修剪,却让桃花失去了生命。作者最后说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该追求太完美,人生哪能没有遗憾,小小的遗憾成全了美丽的人生。是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呢?我们要学会接受,学会承担,学会看开看淡一切。

《儿时年画》中,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春节,年画成为记忆中最美好的事物。《纯棉面底鞋》和《读懂母亲》,讲的是母亲的故事。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本让我们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文中写道:母亲愿意为儿女牺牲自己的生命,且绝不计较回报,又毫无怨言。这就是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深厚的爱。

作者在《学会珍惜》中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应该珍惜的是生命。是啊,生命诚可贵,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懂得珍惜,还会去珍惜别的吗?学会珍惜时光,珍惜爱情,珍惜友情,珍惜家庭,珍惜我们所拥有一切,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和快乐。

散文是一个人心灵的倾诉,思想的升华。读着蔡雨艳的文字,就像在与一个哲人交流思想。她的文字亲切自然,平实质朴,就像一杯淡淡的茶,慢慢地去品,才会感觉到那种独特的芳香。

蔡雨艳——一个让生命在文字里芳香的女人,用自己挚爱的笔,记录着与众不同的人生。

月到天心

文/姜月霞

月到中秋,清辉如顽皮的孩子,偷偷从窗外踮着脚尖,走到书桌前,走到画堂中,衣袖轻盈一拂,便是一个季节了。此刻,静夜好读书,不由多了一丝莫名的幽怨,不关乎离愁,亦不关乎别恨,仿佛和身边隔着一道门酣眠正香的人儿也无关,只是因了这一轮如环的满月,或许还有纳兰公子那句幽怨而妩媚的诗句:“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

中秋节,是我小时候最厌恶的节日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愤恨,因为总是要在姥爷和姥姥的逼迫下吃下那种带着一层薄薄酥皮的月饼,一口咬下去满口都是细碎的渣宰,青红丝、冰糖、花生仁,核桃仁等杂色果仁儿混合的味儿就会弥散在口中,还有那过于甜腻的口感都是我所憎恶的,所以在距离中秋还有几天的时候,我就开始不舒服,小姨给梳的麻花辫不再漂亮,姥爷做衣服用的画粉也不再吸引我。在我的愤愤里,月亮终究还是从弯弯弦月眉变成了瑶瑶冰轮挂晴空,中秋节准时应约而来。小姨、舅舅们开始把雕着葫芦的八仙桌从闲置许久的老屋子里请出来,用细毛刷子蘸着一盆清水洗刷干净,等待着晚上的盛宴。姥爷从石榴树上挑几个红艳艳的大石榴,用裁剪布料的大剪刀剪下,还留着三两片翠绿的叶子,颇有些翠色里披红欲滴的韵味。姥姥踮着小脚去后院里篱笆墙上挑着齐整肥硕扁豆摘下来,择洗干净劈成两半,填上用韭菜末黑木耳虾米做成的馅,就成了扁豆盒子,然后扔进滚沸的油锅里炸出浓浓的香味儿。我蹲在灶台旁,帮着姥姥烧火,看着姥姥眼角那些岁月的痕迹,看着年轻的小姨轻盈的走来走去的身影,现在想来,这些应该是我儿时的记忆里对中秋最美好的残片断章了吧。

但是,晴好的夜空,浓香的扁豆盒子,也抵不挡住对吃月饼那一刻的厌恶。小时候的月饼没有现在的多种口味,也没有精致美丽的包装,那些浸染了油渍而成了透明的白纸包裹着的小圆饼,整整齐齐码在盘子里。仿佛一个仪式一般,全家人团团坐定,男人跟前的小杯子里斟上酒,女人的杯子里是茶,我的杯子里照例是橘子水,喝一口凉冰冰的,这才让我觉得中秋节仿佛也不那么讨人厌了。喝完橘子水,吃完扁豆盒子,我从椅子上溜下来想逃,但是会被眼明手快的小姨拽着小辫子拖回来,手中给塞上一个月饼。不管我多么不情愿,也得拿着,姥爷说,不吃月饼不团圆呢。我皱着鼻子把月饼外面薄薄的酥皮舔干净,而后把完整的月饼馅偷偷装进口袋里。

都说中秋节是一个带有淡淡乡愁的日子,所以在很多文字中,远方必定会有一个值得思念或者盼望的人,然后必定要带着或深或浅的愁怨去完成赏月这一活动。幸好,我们家无人在外,所以还算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日子,但是偶尔也会听到姥爷念叨在青岛的那些日子。他说青岛老火车站外面斑驳的马路,说那些年轻的小伙计们操着大剪刀咔嚓咔嚓裁布料的声音就像是老钟鼓楼上的滴答声,不知不觉就是几十年的光阴呢,姥爷低沉而缓慢的声音里,我好像闻到一种莫名的味道,就像我偷偷打开的姥爷书桌上那些泛黄的书页的味道,长大后知道那种味道叫忧伤。

岁月无痕,也会催人老,在一年一年的月光里,姥爷走了,姥姥也逐渐衰老,能坐在桌前赏月的人日渐稀少。如今,儿子也如我当年一般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伸着稚嫩的小手指着我说,妈妈不爱吃月饼,我笑着摇摇头又点点头,打开窗子,早已是月上中庭,清辉盈盈若水流了。

那年中秋送月饼

文/杨松华

那年中秋,作为学校少先队鼓乐手,我有幸参加了给我们学校退休老师送月饼活动。送月饼的对象是徐兴林老师,这在我们学校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徐兴林老师那年70岁,一直在我们村小学任教,有着51年的教书生涯,在我们村小学历来教书队伍里,还没有哪一位老师的教龄能超过他。

本来,徐兴林老师60岁那年可退休回家养老的,只因那时学校师资缺少,又因他书教得特别好,经校方领导多次开会讨论,都一致要求他继续留下来任教。徐兴林老师留下来了,不知不觉又在村小学教了10年书。

徐兴林老师教龄之长,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如果有谁能去我们村落里问问,保准问到10个人里就有7个人说曾做过徐兴林老师的学生。你甚至还能问出有祖孙三代人都曾在他的讲台底下听过课,做过他的学生。在我们家,就有我的父亲、母亲以及我们三兄妹,共计五人都曾先后做过徐兴林老师的学生,在他的三尺讲台下听他传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徐兴林老师之于我们村落人的恩情是如此的深厚,还在于他倾尽他的10年退休工资为我们村小学盖起了一幢厕所。

那时,我们村小学还很穷,教学设施还极为简陋,连一间像样的厕所也没有。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概在半埋在地上的几口大土缸里方便。男老师和男学生倒没大碍,可苦了学校里的女教师和女学生,她们要想方便一次还得躲躲闪闪、遮遮掩掩……徐兴林老师在办理退休手续时,毅然将他的10年退休工资捐让出来,交由学校建起了我们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像模像样的厕所。有了新厕所后,我们师生好不欢喜,在欢喜的同时,我们又整日念叨起徐兴林老师的好处来。因此,当那年第一个中秋节来临时,学校决定给他举行送月饼活动,以示全校师生对他的爱和眷恋。

月饼是学校里的老师特意进城买来的,两大盒在当时看来相当不错的精致礼品。由校长亲自带队,部分老师和从各年级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加上少先队鼓乐队,一行50个人组成的慰问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徐兴林老师的家离学校不是很远,如果从学校背后插近走,过几排垅田,再翻过一座小山岭,顶多20分钟的路程就可到达老徐老师的家。可那天,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径,我们从学校门口大路出发,经过村委会,再走过我们乡政府,顺着去县城的大路,我们一路敲敲打打,沿途吸引了无数群众。他们一听说这是村小学给退休的徐兴林老师送中秋月饼,都纷纷朝我们队伍伸出大拇指,以示他们心中的欣喜和认同。由此可以看出,徐兴林老师在乡亲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结果,到达那个村庄时,我们的慰问队伍猛增至100余人,都是沿途一些群众自愿加入进来的。

徐老师并不知道学校要来给他送中秋月饼,当一百来号人的慰问队伍吹吹打打走进他家并不宽敞的门院时,他和徐师母着实惊呆了。片刻的惊呆后,两个人顿时脸上笑开了花。尤其是徐老师本人,简直就像一个大孩子一样,笑得根本就合不拢嘴。他一会儿跑屋后面,又一会儿跑屋前面,忙着为我们搬凳椅倒茶水。那么多人,不是一下可以招呼过来的,我们都自觉地退到院外,只让校长和几位老师留在屋里。

突然,屋里传出老徐老师的一声嚎啕大哭。

我紧张地从其他人缝隙里望过去,就见老徐老师双手搂住月饼,被校长双手扶住……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看得起我啊……”徐老师双肩抖动得厉害,那样子很动情。

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心震得咚咚直跳,看着徐老师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在校长怀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放肆地嚎啕大哭……

生日月饼

文/王社珍

小时候,一到八月十五,妈妈就会说,二丫头在中秋节月亮最亮的时候出生,她是馋呢,闻到月饼的味道,抢着来吃月饼的。我会马上接过妈妈的话大声说:“那一定要多分给我一个月饼的,算作生日礼物。”那时穷,能吃上月饼是件奢侈事,多分一个月饼比过年都兴奋。

打我记事起,每到中秋节兄妹三人分月饼,我都会说:“妈,今天是我生日,再给我一个。”于是我就比他们多分一个,即使那时人小月饼大,吃不完也像宝贝样拿着。

小时候的月饼都是母亲蒸的。记得中秋节那天,母亲上午把面和好,傍晚时开始做月饼,先揉好面,分成馒头大小的面团,再按压成饼。妈妈拿起小面饼,把掺了面粉的红糖放在面饼上,两手一挤,再一揉一压,一个面饼就做成了。母亲像个雕刻师,在面饼上刻图案,有莲花图案,象征和善,有牡丹图案,象征富贵,再配上一两个红枣,涂上几点粉红颜色,象征喜庆吉祥。

家蒸的月饼,一如农家人的朴实大气,虽然一个月饼我是吃不完的,但我总是再向母亲伸手要“生日月饼”,母亲会笑:“二丫生日,再给一个。”这由头名正言顺,小哥姐都没意见。哥吃完自己的会说:“二丫,你吃不完明天就坏了,掰给我一块,我让你看小人书。”于是我的“生日月饼”就被哥哥骗去一半,我拿着另一半也不好放,糖会流出来,姐姐说:“我帮你吃了吧,你看糖都出来了。”我的“生日月饼”每年都被哥姐瓜分,但下一年我还会向母亲要“生日月饼”,像玩一个游戏,这让我长大后一直怀疑“孔融让梨”的真实。

八岁那年,父亲出差带回两包酥皮“细月饼”。“细月饼”是家乡人区别农家自做月饼的说法。第一次吃“细月饼”,酥酥的皮,月饼里有青丝玫瑰,糖也比自家蒸的月饼甜,记得姐姐说:“唉哟,要甜掉牙了,咯咯咯。”那个中秋,我把多分得的一个“细月饼”用纸包了,放在抽屉里,是谁也不给,自己也舍不得吃,当宝贝收藏着。结果,发霉,我偷偷地扔给了小黑猪。

十三岁那年,父亲去广州,带回两盒月饼,包装盒极精致,一个大盒子里四块月饼,安静地躺在黄色的丝绸上,像艺术品,让人难生入口之意。我问父亲:“多少钱一盒?”父亲说:“在广州这是便宜的,一盒12元。”我惊讶:“一个三块啊,三元在咱家能买一堆!”妈妈逗我:“二丫今年生日可要赚大了。”

面对这么贵重的月饼,我慷慨地把多得的一个月饼,一分四份,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人一份。爸爸夸我,妈妈亲我,哥哥姐姐给我鼓掌,我心里比多吃一个月饼还高兴。当哥哥说“孔融回来了”时,我才发现,哥哥姐姐一人分得一个又四分之一,而我只有一个。“生日月饼”账,我是永远“算不清”的。

如今的月饼,质地、做工和原料比小时候强了百倍,但人们的月饼情结好像越来越淡了,月饼已不是口舌之欢的美食,而是中秋节的一个象征,或者说是一个符号。唯有我的“生日月饼”,是中秋节兄妹间必拿来侃的笑谈,亲切而温馨。

秋天的思念里 有人间的香甜

文/枫悦FY

秋风秋雨送春去,秋花秋叶迎秋来,蓦然间,天外秋月圆,庭内秋草香,又是一年秋虫声里话中秋。

中秋的到来,预示着一年的时光又已过了大半,这个时节,风渐凉,雨渐冷,莫名的愁绪,也时不时的萦绕心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对月无眠的时候,如烟的往事,久别的故人,总会在心里,写下一段段思念的文字,而在中秋佳节里的思念,味道最香甜。

我们的每个传统节日,不仅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怀,而且有着它独特的味道,如端午节,有粽叶飘香的味道,元宵节,有汤圆甜蜜的味道,而中秋节的味道,自然是月饼的香甜。

记忆如同胶片,把往事收藏。每到中秋,童年的中秋记忆就会苏醒,其中,做月饼是最独 特的一段经历。

那时,村子里的表姐,最先开始做起了给人加工月饼的生意。因为自家做的月饼从选料到制作,不仅实惠,而且吃着也安心,所以在中秋节临近的几天,我们村及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便会结伴提着自家的面粉、鸡蛋、蜂蜜等原料,到表姐家排队做月饼,使得原本安静的农家小院,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而随着一批批月饼的新鲜出炉,院子里的空气仿佛被蜂蜜滋润过一样,也格外的香甜诱人。

因为做月饼的人实在太多,所以那几天的夜晚,在院子里桔黄色的灯光下,也总是围坐着很多的人,大家有说有笑,一起在表姐的指导下和面、包馅,协助着表姐做月饼,等月饼包成以后,则由表姐将其送进烤箱,然后大家又继续帮其他人家做月饼,那时觉得,烤箱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箱,等上一会儿,取出来的月饼就变得金黄,并且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咬上一口,又酥又软又香又甜,至今想起,仍令我垂涎。

如今这时节,月饼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各大超市里最靓丽的风景线,成排成片,煞是壮观,其中五仁的、枣泥的、椰蓉的玲琅满目。虽然月饼的口味是越来越丰富,包装也愈发的精美华丽,制作工艺也在不断的改良,但是总觉的,如今的月饼,只是一口两口的美味,吃多了就腻了,并不比当年配料简单,包装朴素的月饼受人喜爱,而更好吃的月饼,还在更早的以前。

听母亲说,她们小时候的月饼那才叫好吃,那时候,好吃的东西并不多见,即使很普通的糖块,一年也吃不到几块,更别提月饼了,更是稀少。那会儿的月饼,放的时间也像现在一样特别久,只是现在是不愿意吃,而她们那会儿是舍不得吃。那些年,家家户户的月饼是不够吃的,本来月饼就少,而家里的人又较多,所以一个月饼往往要分好几个人吃,也因此,大人总是留给孩子吃,而孩子,也会不仅自己很节省的吃,还会省下一点留给父母吃,在她们的记忆里,月饼的故事就像孔融让梨那样,有着一家人相敬相爱的温暖,那时月饼的味道,不仅是嘴里的甜,还有心里的甜。

我没有经历过母亲那样的年代,但是我懂母亲所说的过去,那时的月饼好吃,是因为能在月饼里品味到家的幸福,而我怀念小时候的经历,也是因为怀念那时好多人彼此帮忙做月饼的情形,正是那些年月里的人情味,让久远的记忆,在如今的思念里依然能够嗅到丝丝的香甜滋味。

那年的中秋来“客”

文/赵向辉

30多年前,我在上小学。中秋节到了,我们兄妹三个都很高兴,因为又可以吃上月饼了。上世纪80年代初,每个农村家庭都很贫困,我们也不例外。所以,只能在中秋节吃上一两块月饼,那绝对是一种美食,每一块月饼都充满诱惑。

到了晚上,母亲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老四样——月饼、苹果、鸭梨和石榴。石榴是自家院子里那棵茂盛的石榴树长的,个大汁多味甜,我们早就想摘下来吃,无奈母亲总是让留到中秋之夜。

我们一家五口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前,开始赏月,狗狗小黑也装模作样蹲在石桌下。母亲又说,月亮里住着嫦娥,还让我们看月亮里面的黑影。我和弟弟只顾吃月饼和水果,最小的妹妹听得入迷,吃的也就慢了半拍,母亲就先给她留下一块酥皮的五仁馅月饼,因为妹妹最爱吃。

忽然,有人敲打院门。弟弟跑去看,回来后趴在母亲耳边悄悄说,一个要饭的。母亲迟疑了一下,向我们通报了情况,然后对父亲说,给他块月饼吧。父亲说,给吧,再拿个梨,老大去。

我左看右看,每一块月饼都那样可爱,真舍不得。我说,为什么给他吃啊?也许是个坏人呢,没准儿是做了坏事怕被抓住,逃到咱们这里躲警察呢。父亲说,管他是什么逃犯或者小偷呢,要饭要到了咱们门上就是客,肯定是饿坏了,快去给吧。母亲也说,不管他是什么人,今天夜里他就是一个没回家的人,能吃上块月饼肯定高兴。现在想来,母亲这句话真是太具人文关怀的味道了,也太有哲理了。

我挑了一块自己不爱吃的枣泥馅月饼,拿了一个相对小一点的鸭梨,向大门口走去,小黑颠颠地跟着我,我心中默念,但愿要饭的已经走了。

打开门,那个流浪汉却还在等着,我只好把手中的东西递过去,告诉他,月饼是枣泥馅的,鸭梨已经洗过了。他接过去,对我深深鞠了一躬,我没见过这场面,赶紧关上门回去了。

等坐下后,我发现小黑没回来,便跑回去看。隔着门缝,我看到,流浪汉正坐在地上吃月饼,小黑蹲在他对面,他每咬一口月饼,就留出一小块来给小黑。小黑一个劲儿地摇动它那个小尾巴,很是可爱。

我没敢打扰他们的和谐,也没有回去,而是一直扒在门缝处看,直到他们吃完那块月饼,又吃完那个鸭梨。

流浪汉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土,对小黑说,回去吧,我走了,谢谢你。说完,他又站直身体,对着我家的大门深鞠一躬,然后转身向村外走去。

我打开门,把小黑放回来,赶紧去向父母亲汇报情况,同时也向弟弟妹妹炫耀自己的见闻。父亲说,他没准儿还上过学呢。妹妹说,肯定,那么懂礼貌。

多少年来,我虽然忘记了他的容貌,但一直忘不了他的背影,还有那对着大门的一躬。当然,我记住的,还有父母的教诲,对于那些本应回家团圆而未能回家的人,更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

五仁月饼招谁了

文/宋心怡

远远地,就闻到空气中飘飞着醇厚诱人的香味。

李家的院门是敞开的,进了堂屋,只见当门大案子上,整齐地码好了一案子金黄金黄的五仁月饼。

虽然离中秋节还有一段日子,但是在县城老街的李家买五仁月饼时,发现不时有顾客光顾,看来喜欢传统五仁月饼的人还不少,而我也如愿以偿买到了五仁月饼。

一则儿子马上要归校,我想让他尝尝家乡的月饼;二则想让父母和婆婆都尝尝记忆中的老月饼。

喜欢传统的五仁月饼,只是近几年的事。

前两年外甥女喜欢李家生产的传统五仁月饼,年年都买来让我们品尝,有时还是刚出炉热乎乎的。记忆中的老月饼,硬得可以砸死狗,而且现在都是这蓉那沙的,谁会喜欢这土儿吧唧的东西?谁知,吃了才知道自己的记忆有时也是靠不住的:李家的五仁月饼虽承袭传统但也有创新改进,那月饼香酥不腻,竟是老少皆宜。而且山里人实在,花生仁、芝麻、核桃仁个个籽粒饱满,冰糖、蓉丝货真纯正,一看就知道原料用的是上等品,入口的那种感觉,是原生态的醇香、清新、甜美的感官享受。

吃着这样的月饼,想起网上五仁月饼一度是被调侃的主角,不禁想:五仁月饼招谁惹谁了,那些调侃者吃过五仁月饼吗?如果没有,中国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去年中秋节前去李家买月饼,发现屋里坐满了人,院里也站满了人,买个月饼竟需要按号排队,已排了一百多号,我只好失望而归。

听邻居讲,李家的五仁月饼在中秋节前一周,都是拿了号三天后才能轮到的。这样的销售盛况着实让我吃惊,据说李家的月饼一直好卖,原因是坚守传统,货真价实。二块五一个月饼,多年来,从不乱涨价。李家是祖传工艺,没有门店,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却有着良好的口碑。

坚守传统,货真价实。这样朴素的经营之道是每一个在商的人都明白的,但是,现实中能够实践,并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却不多。

大数据时代讲传统,让人觉得有点落伍。可是,传统真的就是落伍吗?在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眼中,“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先进国家的现代化是手段,保护传统是目的……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后的国家,传统的流失或支离破碎就越厉害,对自己的定位与前景越是手足无措,进退失据。”这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见地。南怀瑾先生有句话也让人振聋发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永远不会翻身。”

传统是生存的需要,是安身立命之基,是中华民族沉淀数千年,世代传承的崇尚善良美好、诚实互信、博爱公正的精神之根。在善变的时代里,我们需要观念更新、呼唤技术创新,但在很多领域里,我们更需要的是坚守,例如文化、传统工艺包括城市的建筑等等,坚守传统就是坚守信仰、留住我们精神的根。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生活的小山城里,还能看到那些坚守传统、被人称道的人。如“公疗”拐口卖小豆芽的,老街拐口摆摊卖手工馍的,还有建设局楼下永远不变的玉米糁煮芝麻叶稀饭……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身边能有这些传统相伴,好像一些亲切、温暖的东西离自己并不遥远。为此,我由衷地向这些坚守传统之美的普通人致敬!尽管,我甚至连他们姓什么都不知道……

无月中秋亦温情

文/王国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型纸厂,生产草纸。由于父亲有文化,经营有方,厂子办得有声有色,我家也成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那年夏天父亲把纸发往东北,赶上连降暴雨,一火车皮的纸全都被雨淋了。这次损失惨重,不仅把本钱赔了个精光,还借了很多外债。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老王这次可惨了,恐怕再难翻身了。”“老王就是能折腾,这下折腾出事了吧。”

父亲消沉了一段时间,慢慢对这些声音充耳不闻,开始打起精神重新经营纸厂。尽管厂子经营举步维艰,父亲却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很快临近中秋节了,往年过节母亲都会准备很多美食,欢欢喜喜过中秋。可是,那年我们都在想尽办法节省开支。母亲说:“厂子里需要钱,咱能省一分是一分。”就这样,中秋节母亲连一块月饼都没买。

眼看中秋节到了,兄妹们不知道母亲要怎样过这个节。那天,我看到母亲在自己打月饼。母亲有打火烧的手艺,她用打火烧的方法,尝试着打月饼。家里没有月饼馅,母亲就把芝麻酱和五香粉裹在面里。她让我帮着烧火,自己和面,揉面,打月饼。我们忙了一下午,热腾腾的月饼出锅了!其实,哪里是什么月饼,就是有个月饼的形状,看上去焦黄酥软,咬一口,却分明是火烧的味道。不过,母亲做的“月饼”味道还真不错,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就这样,月饼有了。

果园里有几棵苹果树和梨树,父亲把最大的摘回家,准备中秋赏月的时候当供品。田里的花生也熟了,母亲用花生做了好几种美味,煮花生,炸花生。母亲手巧,一种食材,能做出好几种口味。

中秋节晚上,我们一家人照例把方桌搬到院子里,按照习俗给月亮“上供”。可是,抬头一望,却发现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黑色的天幕低垂着,阴沉沉的,母亲叹口气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样的坏天气,连正月十五都跟着倒霉。”幼小的我们听不懂母亲的意思,父亲却听出了母亲的一语双关,她是在借指我家因为纸厂的损失,会很长时间缓不过劲儿来。

父亲大声对大家说:“天上虽然没有月亮,但我们心里要有一轮明月,心里的明月能把世界照得亮堂堂的。”说着,父亲招呼我们吃月饼,他咬了一大口母亲做的月饼,说:“***的手艺真不错呢,比买的那些月饼都好吃。”母亲笑了。在父亲的感染下,一家人开心地吃供品。大家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响在夜色中。母亲说起我们很小时候的趣事,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后来,话题终于说到我家遇到的境况,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不遇上个沟沟坎坎?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用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母亲说:“对呀,咱一家人在一起,啥难关过不去!”我们兄妹默默听着,悄悄把父母的话记在心里。中秋夜,夜风荡漾,秋虫呢喃,温情弥漫。

那个无月中秋节,我们一家人过得同样温馨。那一夜,我还牢牢记住了一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后来的日子,每当我遇到困境,都会咬牙坚持,对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那时中秋

文/咸庆英

那时,还没有“天价月饼”的概念,没有各式各样中秋礼盒的张扬和热闹,但是,并不意味着,那时的中秋就没有足够的快乐。

那时,每个家里的妈妈,都是会自己做月饼的。仅此一条,就足够期待了。中秋前的好几天,就开始准备,剥核桃、剥瓜子、剥花生、晒桔子皮、腌糖冬瓜,这些,都是孩子们可以掺和的,一边剥一边相互提醒和监督:别吃!别吃!!妈妈——弟弟吃瓜子了!

终于盼到了中秋节,妈妈放下了田里的一切活计,一心一意在家里忙活:把剥好的核桃、瓜子、花生等一锅锅炒好,放凉后捣碎,再加芝麻、冰糖、砂糖、桔子皮细丝、糖瓜丁、苹果丁等,搅拌均匀,放在面盆内待用。那就是月饼馅了,嘴馋的孩子悄悄地舀一勺尝尝,啊,又甜又香!

馅制好了,就开始做皮。妈妈从面缸里舀一瓢面出来,分成两份,一份用花生油来和,一份用水来和,和好后,把两种面再揉在一起,目的是使包出来的月饼外皮是成层的,有几十层呢,每层都像纸一样薄,烤熟后又酥又香又脆,别提有多好吃了。之后,像包水饺一样,把面切成一个个鸽子蛋大小的面剂子,再把面剂子擀成手掌大小的皮,把馅包入,用擀面杖稍压,圆圆的、扁扁的,就有了月饼的模样了。

毫无疑问,那时家里是没有烤箱的。但这也难不倒勤劳智慧的妈妈们,她们就地取材,用家家都有的烙煎饼的鏊子,把这事轻松解决。先像烙煎饼一样,把鏊子烧热,在上面抹一层花生油,把月饼并排着放在上面,下面烧起细细的火。一边烧一边翻个,待两面金黄时,喷香酥脆的月饼就烤好了。

此时,也已到了“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了,爸爸在庭院里摆起供桌,奶奶领着磕头、上香后,全家人团团坐下来,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

当然,那些月饼是一次吃不完的,它们会成为此后的一段时日里,孩子们最香甜的念想。

素素的月饼

文/张春波

现今,提起中秋月饼,人们就会联想到一些词,如:“天价”、“豪华”、“精美”等。可是,剥离了那过度包装的外衣,我却看到了月饼的“朴素”。于是,母亲做的土得掉渣但糅进了朴素亲情的花味糖月饼,便在千里之外散发着诱人的芬芳,以致我披星戴月地往家赶,狠狠地咬上一口……

儿时,家居乡村,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差,那时做的月饼差不多一个口味,就是甜,乡亲们都把这种月饼叫做糖饼。虽然同为甜,但我家的月饼却甜得与众不同,这全靠母亲的持家手艺。我家的小院里种植有槐树、桂花树以及几株玫瑰花,花开时节,母亲便把槐花、桂花、玫瑰花采摘下来,用白糖和红糖分别淹制后做成月饼或汤圆的馅料。于是,带着花味的饼香便永远飘在童年的中秋记忆里了。

中秋节前,一般都是家乡的农忙时节,但无论多忙多累,母亲总会挤出点时间为我们做月饼。母亲先把微微发过酵的面粉揉成团状;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面饼,并把各种花式糖馅放在中间,再把面饼包起来,搓圆,用手轻轻地将面团压成圆饼,月饼的雏形就算做好了;最后,用一个上面雕刻着花边纹及“丰收”、“幸福”、“团圆”等文字和图案的模子在圆饼上面摁一下后,便可以放进锅里,蒸熟了就是香香甜甜的花味糖月饼了。为了使月饼看上去更精致一些,母亲就给蒸熟了的饼子刷上点菜油,放在一口平底铁锅里烤制一番,待月饼黄酥酥后即可。即便这样,月饼的模样依旧很土气,但却呈现出一种朴素的品质。

当母亲用瓷盘将月饼盛出来时,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拿,可刚拿到手上就被烫得赶快放下。又吹气,又扇风,月饼终于凉了下来。拿起一个,咬下去,母亲做的月饼太好吃了,甜而不腻,花香四溢,酥软爽口。月圆中秋,母爱留香,这份朴素的美味让我心醉……

中秋之夜,在家中小院里摆上一张大圆桌,桌台上放着精心准备好的菜品以及雕成月亮形状的各种水果,当然圆桌的中央还少不了一盘花味糖月饼。皓月当空,倾泻的月光洒在桌面上,一桌普通的饭菜瞬间升华成一桌真挚的亲情。就着月光,饮一口桂花酒,品一口香茶,咬一口月饼,那情,那景,温暖一生。

月饼,还是素素的好,因为亲情从来就不需要华丽的外衣。如今,每年过中秋,我都有一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和鬓角已添银发的母亲一起做原汁原味的花味糖月饼,在月光下一起分享那份朴素的美味,情思与共。

月是故乡明

文/金惠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每当听到这首略带忧伤的旋律的时候,心中总是不免一颤。秋日落寞的夜,一个人,长窗外霓虹的灯火,无法看清月亮的脸,无论它如何悄悄地改变,但无法改变的还是那份在异乡的梦幻。城里的月光下有着城市人们的脚步,也有那些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漂泊者们的步伐。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和故事。

每年的中秋节,妈妈都自己用面做月饼,虽然没有买的月饼花俏,但很香甜。那圆圆的月饼,黄橙橙的外衣,再沾上几粒芝麻,还未吃到嘴,口水就流了出来。我们往往都是围在妈妈身边,看她娴熟地制作,慢慢地在锅里煎烤,然后看厨房里冒起阵阵白烟,一股芝麻浓烈的香味夹带着蔗糖的甜味弥漫着我们家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弥散在童年的月光里,弥漫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

小时候的月饼不一定最香,但吃月饼一定是最快乐的事情。香甜的月饼吃了几口,还没有品味出芝麻的浓烈,就被小伙伴叫去摇火把。顾不上妈妈的唠叨,就手拿月饼和火把,冲出院子,来到了熙熙攘攘的马路上。那时的马路不特别宽,却是最热闹的,最明亮的。每人手里都有火把,火光照得马路和天空都是透明的,和着空中的月光,把夜空照亮,而我们总是疯狂地玩耍,直到妈妈的呼唤把我们喊回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里都有个月亮”。是的,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故乡里的月亮,这不仅仅是故乡的月亮像妈妈的手,把自己送出家门,还把在外漂泊的游子,在梦里牵回了故乡。因为故乡有最美的童年生活,有妈妈做的香甜月饼,还有那故乡的天空上,轻移漫步,挥酒自如的月亮。城市的月光是含蓄谨慎的,故乡的月亮是清纯,明亮的,她肆意地燃烧着我对家乡的思念,时刻化着一缕缕炊烟和母亲的呼唤。

带齿的月牙儿

文/闫缜尔

夜已经很深了,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索性披衣下床,踱到阳台上透口气。目光透过窗子望向天空,忽见云端里有一弯月牙儿忽隐忽现。

天空是一个大大的舞台,一片片流动的云、一颗颗眨眼的星都是配角,月牙儿被明亮烘托着,是舞台中央唯一的主角。悠然的月牙儿,像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公主在花园里流连忘返,又像是一位明眸皓齿的村姑在群山间驱赶羊群。我呆望着,此时此刻会有多少人如我一样,在观赏这童话般的美景呢?突然我有个惊奇的发现,在月牙儿的凹槽处,有一个暗色的像锯齿一样的豁口。我恍惚了,带齿的月牙儿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件小事。

那是中秋夜或者是中秋前夜吧,远道下班赶回家的父亲,他带回一包月饼。多圆的月饼啊,油油的、亮亮的,就像天上的满月一样。只见父亲拿出一块完整的月饼,吩咐我送给奶奶。然后父亲把剩余的月饼都掰成两半,家里的人每人一半,包括父亲和母亲。圆圆的五仁馅月饼掰开后仍然丝丝相连,掰开的痕迹看上去有点像锯齿,但锯齿的排列并不规则,可是有限的见识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木匠师傅的锯。在我狼吞虎咽把半块月饼吞下去的时候,我看见母亲悄悄转过身去,默默地把她的那半块月饼收了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块,每个人都吃了月饼。这又是一个多么让人不开心的夜晚,每个人只能吃到半块月饼。唉!有谁能够体会到一个常常吃不饱饭的孩子的饥饿感吗!那年月的光景,印象竟如此深刻!

我带着美味,也带着遗憾沉沉睡去,不知睡了多久才醒来。清晨,我是被母亲一个劲儿给摇醒的,因为我得上“育红班”,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大班或者学前班。我迷迷瞪瞪地穿着衣服,但鼻子分明又嗅到了昨晚月饼的芳香。母亲一边催促我穿衣服,一边手拿半块月饼哄着我说:“二儿啊,快吃,吃了好上学,给妈妈好好学习,考100分,要是考100分,你爸爸还给你买月饼吃”。我把半块月饼吃下肚,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了。若干年以后,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才醒悟那半块月饼原来是母亲头天晚上舍不得吃留给我的!我为自己的幼稚和无知感到惭愧,也从此对那块带齿的月饼有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此时,带齿的月牙儿和带齿的月饼幻化成一体,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深情回忆。七八年了,梦中的母亲音容犹在,笑貌依存。

在农村妇女中,母亲是有文化且有涵养的;在城市妇女中,母亲又是少见识的。母亲生育了七个子女,存活了六个,我是其中的第五个。生育子女,并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母亲一生的追求。母亲具有东北女性天生的幽默感,生活再艰难,一家人围炉而坐或者聚在一起包饺子,母亲总是给大家带来欢快的笑声。我相信,母亲如世上千百万母亲一样,疼爱她的子女不过是出于母亲的本能,但我更愿意相信,如果没有疼爱她们的子女所付出的辛劳和心血,她们的身体也许会更健康,更长寿!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过早地失去双亲,在我不到40岁的年龄,父母都先后谢世了。人生最大的缺憾也许是生活中的贫困和贫困中的疾苦,但我想说,如果我的人生如同那天空明亮的月牙儿,因为对母亲的爱没有来得及加倍地回报,人生留下的缺憾就如同那月牙儿上的一个个亏欠的齿痕。

多少年了,母亲站在村头送我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第一次是母亲送我上小学。她站在村头目送我时喊的一句话:“二儿唉——还记得见到老师第一句话说什么吗?”我扭头响亮地回答到:“记得,老师您好”。我是怀着一份非常兴奋的心情上学去了。想一想:我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一声“老师您好”,引来了大辫子王老师夸奖的目光和一帮小同学们惊讶的神情。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成了好学生,尽管不聪明,但我懂礼貌,所以老师就喜欢我。

第二次是母亲送我上高中。开学那一天的清晨,月牙儿还没有消褪,我走,它也走。母亲站在村头目送我,又悠长地喊了一声:“二儿唉——记着用功,不要想家啊!”我扭过头去,嘴里一面答应着,眼里一面掉下了一串热乎乎的“金豆子”。路边的一片杨树林,在初秋的晨风鼓动下簌簌作响,和母亲的喊声一起飘进我的耳鼓。我远远地看见母亲已经微驼的身躯在风中伫立,昨夜的叮咛又一串串地浮现在脑海里。

第三次是母亲送我上大学。我离开家的时候,母亲又站在村头目送我,照例大声地嘱咐我一句:“二儿唉,你可要混出个模样来,给你的祖上争光啊!”就这么一句话,像是在我的肩上重重地拍了一下,不知道凝聚了多少鼓励和期望。我知道,天下父母都是自私的,他们希望子女出人头地的心是那么迫切,即使拿他们的健康和幸福来换取,他们也心甘情愿!

青春年少的我爱写诗,那个时候,情窦初开,就像一尾不知深浅的小鱼,一头栽进浩瀚的大海,淹没在感情的巨浪里。我记得有一次周末回家,帮妈妈抱柴做饭,我即兴写了一首诗读给她听。妈妈听了,摇摇头说,你要是把烟熏火燎的做饭写得那么好,你就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妈妈的一席话,叫我大为扫兴。但接下来,她又讲道:你不是听评书《岳飞传》和《夜幕下的哈尔滨》长大的吗?你为什么不学那里面的英雄。我后来才悟到,母亲并非是一定反对我写诗,她是担心她的儿子因为风花雪夜而碌碌无为。而今,我虽无多大长进,但那种正直、担当、果敢的英雄气质,始终是我努力追求的。

父母是人生的出处,母亲带给我的更是受益终生的信念。母亲带给我的主要是厚道。在母亲的世界里,没有自己,只有儿女,只有他人。她传递给我的遗传信息就是诚实。我相信,世界上一切正直、善良的母亲都是这样的,我的母亲并没有不同于其他母亲的伟大之处,没有更多的事迹可以让我咏怀。但每念及母亲,我深恐自己辜负了她老人家的殷殷厚望,常常在暗夜里独自默念她的教诲。

东边的天光已经泛白,难以割舍的月牙儿正在微笑,我又一次看到父亲给我们姊妹分月饼的慈祥面容,看到母亲把她舍不得吃掉的半块月饼塞给我的幸福神态。不会吧,难道真的有什么天人感应吗?难怪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是因为那带齿的月牙儿在召唤我,她叫我记住,自己从哪里来,又应该到哪里去吗?

带齿的月牙儿没入云端,那齿痕不知又深了几许。

母亲的“土月饼”

文/宋海丽

临近中秋,商场内已陆续有月饼出售,品种繁多,且包装精美。买来几个尝尝,口感不再是小时候吃过的那种酥松软糯。这让我怀念起母亲做的土月饼,怀念起小时候在家乡过的每一个中秋节。

每年中秋节那天,母亲会早早发好面,把打好碱的面团反复揉搓,擀成一个个长约五寸的圆饼。在等待发面的期间,母亲会准备各式各样的月饼馅。她把花生、芝麻、枣、核桃炒熟,碾碎后,拌上白糖或红糖就成了香喷喷的月饼馅儿。

馅儿做好,母亲在发好的面团上撒些桂花,浇点菜油或葵花子油,开始一个一个地包月饼馅儿。然后,把包好的月饼,往旁边的木质模子里套,填实压平后,使劲往案板上一扣,月饼漂亮的形状随之蹦了出来。

月饼模具拓的图案栩栩如生,精致生动。有嫦娥奔月、牡丹花开、亭台楼阁,各种人物形象等。母亲将拓出形状的月饼放到锅或炉子上,先大火再文火,慢慢烘焙,烤熟。

明月升起的时候,母亲的月饼也出锅了。刚出锅的饼散发着新鲜而浓郁的麦香味儿,酥软软、金灿灿,看着让人垂涎欲滴。那黄黄焦焦的外壳,咬上一口,酥皮就直往下掉,细嚼慢咽,一股淡淡的桂花香残留于唇齿之间,在身体里漫延。那味道,像极了母亲的味道,香香的,暖暖的。

当月上树梢,碎银子般的月光撒满小院时,父亲会在庭院中央摆上一张桌子,备好香案,燃好香烛。母亲则端上刚烙好的月饼和洗净了的水果,将它们一一敬献于月光之下,率领我们举行虔诚的拜月仪式。

据传,敬献过月亮的食品,饱含着月亮娘娘对敬献者来年的祝福,也深含着敬献者对一年来上天赐予的丰收年景的感激。敬献过月亮的食物还要分给所有家庭成员,包括鸡狗等家畜享用,以保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拜完月,对满桌月饼虎视眈眈的我们,已急不可待地伸手去拿来供桌上的月饼,大口大口吃起来。月饼咬在嘴里松软软、甜丝丝、香喷喷,沁人心脾,唇齿留香。母亲这时总会笑着骂馋嘴猫,然后叮嘱我们小心别烫着。一家人就坐在院子里赏月、吃着喷香的月饼,笑声飞向枝头,飞向高空,幸福也跟着升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古人对“圆满”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圆满的。

中秋节的念想,也许是那份来自对亲情的依恋。即便没有高档华美的月饼,只要能与亲人聚首,哪怕只是品一口自酿的粮食酒,尝一下自制的土月饼,那种祥和温馨的气氛,才是中秋节的味道吧。

一块月饼的爱情

文/黄源来

1980年,我和女友一起外出打工,几经周折,在几乎弹尽粮绝时,终于应聘到一家工厂。工厂在郊区新开发区。第一月的工资还没领,中秋节就悄然而至。我们到距开发区最近的小镇闲逛。小镇尚有农村自制的月饼出售。夜深了,未售完的月饼降价出售,大婶招揽顾客的声音撩人心魄。本来一元一块的月饼降至一元两块,我们终于决定花一元钱各吃一块月饼。

平时在食堂挑最便宜的饭菜打发日子,肚子一直空荡荡的,拿到月饼,我狼吞虎咽一下子就消灭了它。尚在回味月饼美味的当儿,只听女友说:“我这块是不是变味了?”“不会吧,我那块挺香的。”“你尝尝。”女友把只咬一口的月饼递给我。我小心咬一口,细细品尝,没吃出异味来。旁边就是小公园,她拉我进去,在椅子上坐下。“再尝一口,大口尝一下,才能尝出味来。”她说。我大咬一口,无意间瞥见她月光下温柔的表情,心里一紧,一下子洞察了她的心机,喉头一紧,被月饼噎着,猛地咳嗽,眼角有泪——有噎着的眼泪、更多的是感激的泪水。女友轻轻拍打我的后背,一边焦急地询问我感觉如何。我故作思索回味状,说:“真的好像不太新鲜。”“不会吧?”女友不打自招,露了馅。她抢过我手中的月饼,小心品尝。我决定把戏演得逼真些,说:“别尝了,扔了吧,会吃坏肚子的。”假装要夺过来扔掉。她急了,将小半块月饼全塞进嘴里。她鼓着腮帮说新鲜着呢。我也是被胜利冲晕了头脑,竟然说:“知道没馊,干嘛骗我?”她傻乎乎地冲我笑,说以后会买最好的月饼给我吃,让我吃个够。月亮的清辉薄纱一样裹着她,她显得越加楚楚动人。我说我已吃到世上最好的月饼,轻轻地把她揽在怀里。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婚姻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80年中秋夜的那块月饼,于是,曾经携手拼搏的坎坷经历又会浮雕般地呈现在眼前,那块月饼的清香不期而至,伴随着那晚柔和的月光,直抵心扉,涤荡心灵的阴霾。

记忆中的月饼

文/魏益君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逢中秋,我又闻到了月饼的香味,想起了当年母亲自己制作的那个月饼。心中,便弥漫起淡淡的秋愁。

我的记忆里,中秋节对于农村并不隆重。秋收秋种,人们忙碌在收获里,耕种在田间里。在意的人家能吃顿水饺和月饼,大多数家境不好的人家“忽略”了这个节日。我们家就是这样——七口之家,父亲身体不好,只有母亲和姐姐是田间的劳力。

那年暑假开学,没多久就到了中秋节。那天,村里的二胖拿着月饼到学校显摆。二胖他爹在县城上班,算是村里有钱的人家。月饼的香味把我们馋得不行。中午放学后回家,看母亲正在院子里翻晒大豆,我说:“今天中秋节,咱们家也吃月饼吧。二胖他们家都吃月饼了,真香!”

母亲看看我,好像很是愕然,尔后头也不抬地说:“二胖他爹吃工资的。可咱家没钱,月饼很贵啊。”

想到月饼那浓浓的香气,我较真地说:“人家过节都吃月饼,就咱家哭穷,玉米、大豆、高粱,卖了不都是钱吗?”

母亲看我这样,停下手里的活,愁苦地说:“孩子,你知道什么?虽说是秋天收成了,可粮食能不能接济到来年春上,还不知道呢。你爹有病,常年吃药,那得花钱啊。一家人一个天,咱跟人家不一样。”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再说什么,低头边走边嘟囔:“我就想吃回月饼!”

晚上放学回家,弟弟妹妹们就跑来告诉我说,咱家有月饼吃了。我赶紧跑进屋,桌子上,几个黄灿灿的月饼摆放在盘子里。我回身看看母亲,母亲笑着说:“咱自己做的,尝尝好吃吗?”

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虽然没有二胖他们家的月饼酥软得掉渣,但很甜很香。

母亲做的月饼用白糖和面,里面放了核桃,花生,杏仁等,这些都是我们家有的。月饼大小不一,形状还不规则,但吃着却很香。

看我吃得香甜,母亲就柔情地说:“以后每年都让你们吃上月饼。”

母亲的话让我一阵神伤,弟弟妹妹们或许只吃出了月饼的香甜,只有我吃出了别样的味道,一种秋天的愁绪。

果真,后来每年我们都吃上了月饼——母亲自制的月饼。每吃一回月饼,就添一份秋愁,就有了一份对这个家庭的担当。

再后来,日子好了,月饼的样式也五花八门。但不论月饼怎样翻新,每吃一回,我就会想到儿时农村人家对秋收的期盼和对日子的算计,吃出的仍然是淡淡的秋愁……

千里寄月饼

月盈月亏,日月轮回,仰望天空那一轮金色圆盘般的满月,我就想起了2007年中秋节前夕收到从上海寄来月饼时的情境,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

春去秋来几月圆,中秋又见月如盘。2007年农历八月十三,我正在家里忙活,只听见邻居在楼下呼喊,说有一个特快专递让我下去领取。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是谁给我寄来的特快专递,也不知道寄来的是什么东西。下楼后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是我的弟弟从上海寄来的月饼!邮递员一再说找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我家,担心寄来的月饼过了八月十五。我一边在特快专递上签字,一边感谢邮递员。邮递员走后,我双手抱着弟弟从千里之外的上海寄来的月饼,虽然月饼仅有几斤的重量,但顿时觉得沉甸甸的。

中秋明月夜,千里寄相思。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仲秋之夜,皓月当空,皎洁明亮,银辉似水,普照万家,阖家于天庭院落之中开心欢宴,饭后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边食月饼边赏月,该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幸福啊。然而,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亦有悲欢离合,我的弟弟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求学,而后在那里参加工作、安家落户,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回家探望父母、兄弟就不怎么方便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很难和家人团聚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007年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望月思乡的弟弟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邮政部门开展的“思乡月”邮政特殊特快专递活动。于是,他到附近超市精心挑选购买了几盒上海产精致的月饼,然后到邮局用特快专递邮往山东老家。因为我的父母家住农村,而我住在城里,弟弟担心邮寄途中周转耽搁时间,就把月饼寄到我家来了,并附言说一家一盒月饼,事先他并没有电话通知,许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

中秋佳节家团圆,游子千里送亲情。来不及半点怠慢,我急忙给弟弟打去电话,说月饼已经收到让他放心,紧接着急忙驱车把弟弟寄来的月饼送到农村老家,送到父母、兄弟面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母亲一听说是弟弟从上海寄来的月饼,见到月饼如见到弟弟一样高兴得不得了。就在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起来,是弟弟从遥远的上海打来的。通讯的方便快捷,早已缩短了游子和家乡的距离。可当母亲得知这几盒月饼仅邮费就近四十元时,老人家心疼得直数落弟弟,父亲在一旁插话说,这是做孩子的一片心意,并不在乎钱多钱少。是啊,弟弟从千里邮寄来的是简简单单的几盒月饼吗?不是,他寄来的是一个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仰望明月,是那些脉脉难诉的心曲,将瘦瘦的月牙填充得丰丰盈盈、圆圆满满。那是远方亲人的牵挂、思念和祝福,都寄于了月儿,它将随着月光的清辉漫漫,传递给远方的游子亲人。月例来是被人们寄于深情的。月悬于天,距人间何等遥远,可人们却喜欢对月细语,诉说心曲,是因为月的阴晴圆缺正合了人悲欢离合的心境吧。仰望明月,此时此刻我也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如今弟弟又到祖国南疆海南工作,弟弟:你在他乡还好吗?遥祝弟弟健康快乐,平安幸福……月是故乡明。我想,弟弟心中那轮家乡的明月,一定更圆更亮!

泰国的中秋节

文/程中学

泰国也有中秋节,也是八月十五这一天。泰国是佛教之邦,与中国的佛教文化有相通之处。中泰友好近邻,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盟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略有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泰国人把中秋节唤做“祈月节”。同中国人一样,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国民也会在这一天“疯狂购物”。泰国首都曼谷在中秋前夕就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到这里选购月饼、水果,准备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由于地域与文化的不同,泰国人在这一天必吃柚子——象征团团圆圆,还有榴莲味的月饼。

泰国的月饼也很讲究。泰国是一个华裔颇多的国家,尤其在首都曼谷,超过一半的人都有华人血统,因此,月饼也是节日食品,但泰国有榴莲馅的月饼,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泰国的月饼制成较贵的礼盒,包装精美,上面的画大多近似于中国工笔仕女或近代上海的月份牌风格,富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色彩。

泰国的八月十五之夜,各家各户都要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的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这与中国人祭拜月神的习俗相似,国度不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中国人在中秋节讲究幸福团圆,共同赏月。泰国的中秋节是举国狂欢的一天。他们或坐游船赏月,或是参加“月满派对”。苏梅帕岸岛的哈林海滩每到十五,月亮又圆又亮,很多欧洲游客慕名而来赏月,人气渐旺,最后成了每月农历十五左右的电音狂欢舞会之“月满派对”。它与西班牙的伊比萨岛派对、印度的果阿海滩派对,并称世界三大户外RAVE狂欢舞会。

中秋节,中泰两国景有不同,庆祝的方式也有所不一,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样!

想念一棵桂花树

文/范书颖

正值金秋时节,一次骑行偶然闯入一个陌生的村庄。当进入村庄一条弯曲的小巷时,鼻息间突然萦绕了若有若无的馨香。

是熟稔的桂花香!附近的院落里一定有桂花树,正心无旁骛地绽开金粟点点,不声不响地喷着香、涌着甜。这桂香的涟漪,在我周围的空气中一波一波地荡漾着,曾经遥远了的记忆,就依稀走了回来。

打我记事时,老家院子里西屋的窗前,就站立着一棵高过屋檐的桂花树。它长年一身浓绿地静默着,并不引人注目。

当夏天的余热渐渐散去,天空变得高远素净时,曾经缤纷了一夏的各种花儿,在凉劲的西风中抖颤着,越来越憔悴,突然就有那么一刹那,鼻子里吸进了丝丝缕缕的甜香。一天天,这甜香渐成万斛清芬,乘着风翻墙越院、走街串巷,大半个村庄就知道,我家的桂花开了。

花开正盛时,母亲让我和姐姐踩着方凳摘桂花。秋阳洒落在树上,投下一地斑驳的碎影,满树的枝柯间、叶腋处,密密匝匝地簇生着橙黄的小碎花。我和姐姐说笑着,手在枝叶间翻飞,玲珑的花,挨挤的朵,纷纷落入一个个竹筛里。

鲜桂花可用于泡桂花茶、桂花蜜和桂花酒,若要长期保存的话,最好不要晒干,晒干后香味就散了,要用微火小心地烘焙,颜色和香味才能留住。有一次,我禁不住想吃新采的花,母亲一边拣选一边说,桂花不能直接生吃,闻着虽香,生吃却是苦的。

焙好的桂花静静地躺在大玻璃瓶里,金黄如初,馨香依旧。我的心也跟着雀跃起来,盼着母亲中秋节做软糯香甜的桂花糕、黑芝麻花生桂花馅的月饼。那是旧时光里,我们最甜美的期待。

做桂花糕和月饼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要将糯米粉、粳米粉分别碾好、混合,再过两遍细筛,还要将炒熟的花生、黑芝麻碾碎,将桂花做成蜜饯,母亲一般要花两三天时间才能一样样备齐。

下午的阳光照进灶间,弥散着香味的光影中,待蒸的桂花糕已上笼,待烙的月饼已包进香甜的馅料。等待的快乐,就一蓬一蓬地在我的心里开了花。

桂花树旁,夕阳的余晖中,我和姐姐一边等桂花糕出锅,一边“跳房子”。一阵风吹过,片片桂花纷纷飘下,就像落了一地细碎的雪。

当我俩再次跑进灶间时,香气四溢的桂花糕刚出笼,一块块宛如方形白玉。我迫不及待地盛一块端在手上,上下两片莹白的米粉,夹着琥珀色的蜜饯桂花,咬上一小口,细细地嚼,甜甜的、糯糯的,满口都是桂花的清香。

母亲满足地笑着,黄昏闪着温柔的眼波,母亲的身影笼在夕阳和炉火的光晕里。她仍然忙碌着,黑芝麻花生桂花馅的月饼也刚刚做好。月饼圆圆的,上面有一层淡黄的酥皮,就像那轮即将升起的中秋月,年年从十五的夜空缓缓掠过,在我的心上积起层层叠叠的美好。

一股浓浓的桂花香窜进了我的鼻子,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窗前那棵桂花树,香甜的桂花糕、桂花饼,慈爱的母亲……都只能在记忆里变成绵长的想念了。流年很慢,日子很甜,心境很暖。

月是故乡明

文/赵丰

日历刚刚翻进农历八月,乡村里就奏响了过中秋的前奏曲,主要内容是做月饼、酿黄酒、绑秋千。

小时,我还没睡醒,街上就响起叫卖的吆喝声:“红糖——”“糖”的尾音拖得老长,有一个向上的音符。除红糖外,月饼的馅料都是田里产的,或者树上结的。小米、绿豆、芝麻、花生是队里分的,红枣、核桃、杏仁是从自家的树上采摘的。各家的馅料搭配不同,做出来的口味也就各异。街坊邻居互相交换月饼,成为村子的一道景观。

月饼上的图案,样子也是五花八门,花卉、人物、动物之类。好看不好看,就要看主人的手巧不巧了。过年剪窗花,是祖母的绝活,人物呀动物呀都活灵活现。她还做了十二属相的“月模”,我的属相是羊。祖母吃着月饼,叫着我的小名,嘻嘻笑着,“羊娃,婆把你吃进肚子了”。

天刚泛亮,一缕清香从天边游弋而来,带着瓜果和露珠的味道,淡淡的,将我从睡梦里唤醒。下了炕,看见祖母正在厨房里酿黄酒。祖母把手用皂角水洗了一遍又一遍,才挽起袖子,把糯米抓进缸里,加进酒曲,用棉布封闭了缸口。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祖母神秘的样子让我既好奇,又想笑。祖母挥挥手说:“滚远些,这是女人家的活儿,你一个爷们贼头贼脑地晃荡啥呢?”

中秋节喝黄酒,是我们这一带的习俗。渭河以北的人们,只在过春节时才酿黄酒。听祖母说,解放前大户人家过中秋节,门前是要竖旗杆及灯笼的。到了晚上,用灯结成了一个或几个字,如“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等挂在旗杆上,取“光耀门楣”的意头。小户人家呢,在自家院子或者门前的两棵树间绑一副秋千,让孩子们玩。吃月饼固然好,但是我们娃娃家,兴致在荡秋千上。秋千是白天就绑好了的,但是大人不许我们玩,说是等晚上祭了祖宗,吃了月饼再上去。

夜幕落下,一家人坐在院子,围着小方桌吃月饼。中秋节围坐吃月饼古已有之。远在春秋时代,就有民间老妪在八月十五晚上用月形模具烤饼祭拜月神。母亲在供桌上摆上供品:月饼、花生、核桃、火果柿子。还有一只炖熟的鸡。鸡是祭祖用的,祖先用过,一家人的牙齿和五脏才能享用。父亲在祖先的牌位前用火柴点燃蜡烛和香火,引着家人依次下跪给祖先的牌位磕头跪拜 。祭祖完毕,一家人走到院子。父亲给每个人的碗里斟上黄酒,他先端起酒碗拜月。祖母说一句:“月亮桄桄,天上地上。”父亲就把碗在空中转一圈,然后低下头把酒倒在地上。三遍过后,父亲又斟满酒,对祖父和祖母说:“爸,妈,祝你们长寿。”祖父和祖母也端起酒碗相碰,同时饮下。接着是母亲、我和弟妹给祖父、祖母祝寿。完毕,一家人吃月饼和水果。祖母就把吃剩下的拿去喂了猪狗。鸡上了架,她就留一些第二天喂鸡。人过八月十五,鸡呀猪呀的也要过。这是祖母的意识。

月上树梢头,该是荡秋千的时候了。祖父扬着双臂,把我抱上秋千,把秋千板牵到我身后很远的地方,然后放手,千绳就牵着我前后晃动。坐在秋千上摇荡,心也跟着飘浮起来。风从我的衣裳下边掠过,我高高地荡进天空,远离——那是我生命之初离地球最遥远的一次。身子倾斜在秋千上时,我在惊恐中看见了祖父得意的微笑。平时,他总是郁郁寡欢,垂着头从屋子穿进穿出。在祖母絮絮叨叨地诉说着家务琐事时,他一言不发地走开。童年里,我几乎没见过祖父做着家里的什么活儿。印象中,只有那天,他才坐在院子的阳光下搓着麻绳。他拿出一把麻线,缠在身上,抽出一根,两手展开,在手心里搓成一绺绺的线绳,然后编织更粗的麻绳,把几条绳合在一起,分为两根,一头拴在两棵柿子树上,一头绑在一个长形的木板上。这便是秋千了。绑好秋千,祖父的脸上,绽露出幸福的笑容。

对于秋千,我更喜欢滑落的感觉,秋千下滑的那一刹那,心改变了跳动的速度,好像成人后坐着飞机下落那一刻的感觉。

一边的柿树下,祖母在给妹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祖母说嫦娥吃了丈夫的长生不老药,飞到月亮去了,变成了一棵桂树。吴刚不好好学仙,被罚做那棵桂树。“后来呀,吴刚和嫦娥在月亮上就结了夫妻。”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听着祖母的故事微笑着。

月光融融,景色迷人。守月,是要到午夜的。街上飘来了六爷唱秦腔的声音。六爷会拉板胡,边拉边唱着《铡美案》里“三对面”的唱词:“小心着(尖板声起)——王朝传来,马汉禀(转塌板),他言说公主到府中,我这里上前忙跪定 (起上板),王朝马汉喊一声……”后面的句子,我就记不住了,我喜欢六爷浑厚粗犷的声音。

中秋夜,总是给我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殊的情感。每到那个日子,身在城里的我,只能在阳台上对月诉说思乡之情。家乡的味道,在皎洁的月光下,竟是那样的浓厚。

中秋节

文/何章正洋

中秋节到了,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在家过中秋节。妈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月饼,有火腿的,有五仁的,有水果的,有豆沙的,还有蘑菇的……真是香甜可口,美味极了。

此时,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大地洒满银光,多么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一阵清风吹来,飘来阵阵桂花香,令人陶醉极了,蛐蛐叽叽地叫着,好像在开中秋晚会。

我拿起一块月饼,边吃边看着明月。透过朦胧的月光,我仿佛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地劳作;环卫阿姨在清理垃圾;交警叔叔在街头指挥交通;还有乞丐老爷爷不知他们现在是否和我一样吃着香甜的月饼?

我希望总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中秋佳节。

中秋节

文/薛睿颖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爷爷家,爷爷奶奶很热情地欢迎了我们。叔叔和姑姑两家人也一起来了,大家在一起共度佳节。为迎接大家,爷爷奶奶做了很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品尝着丰盛的团圆饭,大人们少不了喝酒,我们小孩便以饮料代替酒,互相祝福,浓浓的亲情在饭桌上互相传递,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时,用月饼作为秘密传递通知的手段,约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们以中秋节吃月饼来纪念起义军的胜利。现在,月饼已演变成合家团聚的象征。于是,吃过晚饭后,我们每人手里拿一块月饼,到楼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是的,今晚的月亮特别明亮。一轮圆月像一个银色的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照亮了整个院子。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细品中秋

文/李躲儿

小时候,中秋是和父母兄弟一起围坐在院子里,把从地里掰回的玉米分成小堆,比赛谁包得快,然后分一块珍藏了好多天的月饼作为奖励。那四分之一块月饼虽然咬着已经有些费劲,却是那么的香甜。

上学时,中秋是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坐在操场的草坪上,点一堆篝火,啃几口还很青涩的苹果,大声背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者哼几首有点儿跑调的歌曲,希望皎洁的月亮能带来父母的家书。

工作后,中秋是和三两同事找一个幽静的小饭庄,点几个小菜,满一杯饮料,诉说工作的收获,分享生活的喜悦,倾听蟋蟀的鸣叫,欣赏旷野的壮美……之后,拿上单位分发的水果和月饼回家享受短暂的假期。

现如今,人到中年。中秋,不再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月饼和柜台里新鲜的鸡鸭鱼肉,而是对在外求学儿子的怀想,是对日渐苍老父母的牵念,是和老友在微信里回味过去,是和爱人牵手伫立在窗前憧憬未来……

中秋的味道,是快乐、是牵挂、是温馨、是团圆……

那年那月饼

文/杨迁美

儿时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在朗月星空下吃中秋月饼了。

记得那是改革开放八年后的中秋,天已向晚,家里烟囱迟迟没见冒烟。我怕父母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故意找话茬提醒:“娘,田美她们家要吃晚饭了,我闻到她家鸡蛋炒黄豆的香味了!”“我见桥娥家门口倒有蜂子窝,她们肯定在吃蜂蛹了呢!”母亲没说话,径直进屋舀猪潲喂猪去了。父亲也没说什么,只对我笑笑就朝门外走去。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父亲终于挽着裤脚回来了,腿肚上还粘有泥巴,左手的稻草上串着几条小鱼和泥鳅,右手掌托着一个纸袋筒。真希望它是月饼。

我连忙凑到父亲跟前,接过纸袋,迫不及待打开。是月饼!真是月饼,父母没有忘记。这是上面布有芝麻的那种月饼,我已一年没吃过了。正想从纸袋里掏出一个尝尝鲜儿,姐姐从里屋出来了,一把将月饼夺了过去,放在堂屋饭盆里,说:“馋鬼,等月亮出来了再看着月亮慢慢吃!”我悻悻地“哦”了一声,恋恋不舍地朝着月饼吞了吞口水。

吃完饭,月亮已悄悄挂在天边。我想快点享受与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欢乐时光,便央求母亲把月饼分了。姐姐、我、弟弟、妹妹、奶奶一人一个,纸袋里还剩一个月饼,那是父亲和母亲的。父亲说,月饼一斤6元钱,恰好6个。

拿到属于自己的月饼,我正想痛快地一口气吃了。瞥见懂事的姐姐用手慢慢抠月饼上的芝麻尝,也忍不住馋劲用手抠芝麻吃,真香!其实,一起玩捉迷藏的小伙伴们都是抠吃芝麻完后才开始小口品尝月饼的,只有杨启模老师家的小儿子春凯和月饼店家的女儿军凤手中的月饼吃了一大半。我真是羡慕他们。

那晚回家时我和姐姐手里的月饼还有一大半,姐姐的半边月饼用作业纸包好放在书包里挂在板壁上。为方便明早一醒来就能吃月饼,我把残饼往床头木箱上一搁就睡大觉去了,梦里全是香甜的月饼,一大堆,全家人都在尽情地吃呀吃,笑呀笑,好开心!

第二天醒来,想起昨晚省下的月饼,急忙反手去箱盖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到。我的月饼呢!怎么没了?问了家里的所有人,都没动过,我急得大哭了起来。

母亲帮我里里外外找了个遍,最后我们循着饼屑的痕迹在老鼠洞里找到了月饼!黑黢黢的,被老鼠啃得只剩圆滚的一小坨。望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月饼竟然被老鼠啃了,我气极了,恨不得自己有特异功能把家里的老鼠全杀死,却见鼠妈妈带着一窝鼠仔仔“唧唧唧”叫唤着惊慌失措从我眼前闪过,我恨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

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只靠种田种地过日子,地里蔬菜倒是长得好,可集市离我们寨子远,十天半个月都没有一辆车来,走路去赶集需要两三个钟头,乡邻们从没想过要把蔬菜挑到集市去卖。我家靠一年卖一头猪或几年卖一头牛或零星出售些农产品维持日常开支,加上还要培养我们四个子女读书,生活的清苦可想而知,哪有尽情尽兴吃月饼的奢望呢!

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四姊妹都有了幸福的家庭,平时想吃什么都可以到超市尽情选购,有房有车,何况区区几个月饼呢!今年中秋节又到了,要带家小回老家看望二老,去超市里买了苹果、石榴,当然还买了我最爱吃的月饼,一口气买了五百元。

以前回一趟家要一整天,现在,自驾车只要两个小时。

我把买来的水果和月饼递给母亲,母亲在围裙上抹抹手乐呵呵地说:“现在月饼多得吃不完,今天早上刚收到你弟弟从毕节寄来的几盒,你妹妹也从县城托人带来了月饼放在堂屋里!”

我说:“娘,现在的月饼越来越好吃了,等会儿我们都要多吃点。不知道今晚老鼠还会不会跑出来偷吃月饼,也不知它们都爱吃什么馅的,我准备了牛肉馅、蛋黄馅,还有五仁馅……”

母亲笑了笑拍拍我肩膀:“妹儿,自从我们家新修了房子后家里就没有老鼠了!”

月饼里的秋愁

文/魏益君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逢中秋,我又闻到了月饼的香味,想起了当年母亲自己制作的那个月饼,心中,便弥漫起淡淡的秋愁。

我的记忆里,中秋节对于农村并不隆重,秋收秋种,人们忙碌在收获里,耕种在田间里。在意的人家能吃顿水饺和月饼,大多数家境不好的人家忽略了这个节日。我们家就是这样,七口之家,父亲身体不好,只有母亲和姐姐是田间的劳力。

那年暑假开学,没多久就到了中秋节。那天,村里的二胖拿着月饼到学校显摆。二胖他爹在县城上班,算是村里有钱的人家。月饼的香味把我们馋的不行,中午放学后回家,看母亲正在院子里翻晒大豆,我说:“今天中秋节,咱们家也吃月饼吧。二胖他们家都吃月饼了,真香!”

母亲看看我,好像很是愕然,尔后头也不抬地说:“二胖他爹吃工资的,可咱家没钱,月饼很贵啊。”

想到月饼那浓浓的香气,我较真说:“人家过节都吃月饼,就咱家哭穷,玉米、大豆、高粱,卖了不都是钱吗?”

母亲看我这样,停下手里的活,愁苦地说:“孩子,你知道什么,虽说是秋天收成了,可粮食能不能接济到来年春上,还不知道呢。你爹有病,常年吃药,那得花钱啊。咱跟人家不一样。”

听着母亲的话,我不再说什么,低头边走边嘟囔:“我就想吃月饼!”

晚上放学回家,弟弟妹妹们告诉我说,咱家有月饼吃了。我赶紧跑进屋,桌子上,几个黄灿灿的月饼摆放在盘子里。我回身看看母亲,母亲笑着说:“咱自己做的,尝尝好吃吗。”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虽然没有二胖他们家的月饼酥软得掉渣,但很甜很香。

母亲做的月饼用白糖和面,里面放了核桃,花生,杏仁等,这些都是我们家有的。月饼大小不一,形状还不规则,但吃着却很香。

看我吃得香甜,母亲就柔情地说:“以后每年都让你们吃上月饼。”

母亲的话让我一阵神伤,弟弟妹妹们或许只吃出了月饼的香甜,只有我吃出了别样的味道,一种秋天的愁绪。

果真,后来每年我们都吃上了月饼,母亲自制的月饼。每吃一回月饼,就添一份秋愁,就有了一份对这个家庭的担当。

再后来,日子好了,月饼的样式也五花八门,但不论月饼怎样翻新,每吃一回,我就会想到农村人家对秋收的期盼和对日子的算计,吃出的仍然是淡淡的秋愁。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