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语录 > 正能量

教授的文章(精选22篇)

分类:正能量时间:2023-04-01 08:05:24关键词:教授的文章

教授的文章(精选22篇)

年轻时你想砍哪棵树

文/苔丽

上大学时,有一次我们去一位老教授家做客,那时正年轻,豪情无限高谈阔论,仿佛世间之事无所不能。老教授一直微笑着倾听,不参与我们的种种话题。

待大家热情一过,老教授提出要做个测试,我们顿时都来了兴致。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较细,你会砍哪一棵?”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多,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都中空了,更没有用!”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问来问去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听了这番话,我们心中似都有所感悟,可一时又抓不住什么。老教授看着我们说:“刚才听你们纵论天下之事,似乎无所不在话下。可是,当你们踏上社会之后,当许多事摆在眼前,你们便只顾着去做那些事,往往于各种变数中淡忘了初衷,所以也就常常会做些没有意义的事。一个人,只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标,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所迷惑,才不会偏离正轨。这就是我的测试,也是我想要告诉你们的!”

发人深思的“爱”

一天,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

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

1、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一会儿,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

“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五月的阳光温暖明媚,透过窗户,斜斜地射进来,照着一张张年青的溢着感动的脸。

又见教授

文/曾建明

近日,受朋友之邀,聆听了西南政法大学严文强教授关于“国学经典的教育智慧”讲座。严教授瘦瘦的个子,深度近视的眼镜遮住了大半个脸庞,坐在那里显得有些弱不禁风,不禁让人为他担心,担心他小小的个子是不是能够镇得住,是不是能够让密密匝匝的教育精英们少些私语、少些屏聊。

担心似乎有些多余。一天的讲座,让蜗居乡村的教育管理者感到了不一样的气息、不一样的追求。他说:“教师一定要做文化的使者,没有文化的濡养,身心何处安放,灵魂何处是皈依。”

“父亲的忧伤、家族的忧患、民族的忧思,那是因为生命没有文化的滋养、没有道德的涵养、没有精神的濡养。夏雨雨人,春风风人,最高级的教育是风化、是感化、是融化,文而化之……”声音很低,但能让人感受到他细若游丝的气息、内心的哀伤、灵魂的哭泣、生命的吟哦。“现在的大学生看不懂古书,不想读古文——古文、古文、古文,那是祖先生命的痕迹、灵魂的皈依,那是父亲的父亲的话语,祖先的祖先的沉思。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严教授娓娓道来,还不忘解释出处和语义。呐喊时时都在,呼号随口而出,演讲和激情住在他的生命里、灵魂里。“每个人只有点亮自己的灯,整个民族才会灯火通明。父亲的气质成就孩子的素质,母亲的修养成就孩子的素养,老师的榜样成就孩子的模样。”讲座在教授的谆谆教诲里戛然而止。

提前结束的报告,让我有些意犹未尽。“幸好我们读了大半年的经典,教授读出的句子我们还跟得上。”“教授说上句,他们在下边跟着背下句呢……”同事的闲谈引起了我的兴趣。教授这次的主题是国学文化,其中引用了很多《论语》《大学》还有《道德经》《礼记》的段落。而这些是需要呼应的,是需要默契的。

我想起了教授在讲座中的一个小故事:“江油一所学校的主任去县城领试卷,回来遇到了劫匪,身上的现金和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案破后,发现这个劫匪一共做了六次案,前五个受害人都被杀害,只有这个主任得以幸免,那是因为他在遭遇绑匪时说了一句话——一句保命的话。”教授拿起手中的矿泉水顿了顿,“大家记住:保命的话。”所有人都在等下文,等教授说出这句惊世骇俗的保命箴言。“‘快点哟,钱、东西你都拿走,娃儿四点还要考试哦。’这句话,送给大家。”

茫然走在灯火辉煌的街头,讲座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很短的讲座,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也许是因为沉浸在经典诵读中的缘故,我在想,是什么保住了那位主任的性命?是对于工作的敬业与认真?是面对生死和财产的淡定和淡薄?是文化引发了劫匪埋藏心底的良知?还是娃娃的考试引发了劫匪的恻隐之心?

我没有去问教授,也不用去问。“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予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尊经阁记》的话语又浮上了我心头。

在江南等你

文/何天天

薄雾朦朦中,乌蓬船在水乡中穿行;戴着乌毡帽的船工发出一声长长的号子,惊醒桥上人的一帘秋梦;阿长和祥林嫂的背影,在幽深寂静的小巷里仍依稀可见;墨墙白瓦下,迅哥儿和闰土,还在。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师兄徐文长。

徐的家乡在浙江绍兴,一个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的地方。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便是绍兴是个师爷辈出的地方,清朝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徐既继承了江南水乡的灵动隽永,血液里又流淌着师爷般的苛细精干。

我与徐相识,是四年前的事情,那时候的我刚踏进校门,他已是二年级的高材生。半年后他顺利获得直博资格,在国境之南的绿城,一晃就是六年。他目视我来,又目送我离去,三年的时光,他见证了一个懵懂书生的成长。

我与徐同是薛教授和陈教授的门生弟子。这种机缘巧合使我同他有更多机会交流。徐夜以继日,不惜以层出不穷的SCI和EI对大牛学报发动袭击,碾压着国内外各路提名奖励,凭借不断刷新的智商,成为教授们眼中的得意门生,同门师兄弟心中的“江南才子”。而我只是一个扎根于图书馆,止于拿到学位,并不以实验毕业的非主流学生而已。

我研二的时候开始做论文,教授让我向他请教,跟他合作。他希望我和他完成苦逼实验,而我却偏向于做数值分析,最后的我还是走向了数值这条不归路。而徐往往以最真实的想法与我交换,对于每一个篇章的定义力求精致。毕业的时候,我凭借不多的论文拿到国奖,教授对我说,徐功不可没。

他身材发福,却是运动场上的篮球好手,从弹跳到扣篮,从抢断到盖帽,以炫目的技艺吸引着师妹们的点赞。他与众师妹插科打诨,无话不说,为世人眼中工科博士的刻板印象画上句点。

一定有好几个夜晚都是这么度过,我抱着厚厚一叠A4纸找到徐,藉以修改论文之名作各种邀约,我们从社戏谈到书法,从工作谈到人生,在实验室,在饺子店,都记录下我们的身影。或者,在下雪的夜晚,听他隐约诉说对小虹师妹的的绵延思念。

一年间,我们相继毕业离开学校。三十而立的他,正准备远渡重洋继续求学深造,在大洋彼岸过上年少不识愁滋味的生活,完成他在学术领域未竟的事业;而毕业后的我,每次收到他在社交网络发来各种的讯息,恍惚中还会以为是藉修改论文为名的各种邀约,大概两秒钟后才发觉,这样的夜晚,再也不会了。

多年以后,我也许会故地重游,重回诺大的实验室,房间里能闻到浓烈的钢筋混凝土气息,透过窗棂能看到月亮和星星,却无法再看到徐在机器前忙碌的身影;我也许会去一趟绍兴,坐一回在小桥流水中穿行的乌蓬船,听一曲戴乌毡帽的船工悠长的号子,如果我能在朦胧的灯火中看到了迅哥儿和闰土的背影,我便又见到了徐文长。

我没有歌颂谁,也没有被谁歌颂,只是在记录纯棉时代里最后的片段。

在江南等你。

夕阳晚景当此时

文/皇甫倾城

我们站在楼梯上,轻轻敲了门,里面就传来清亮的一句:进来。

在去章教授家里拜访的前一天晚上,我是做了许多的工作的。譬如我必须将话题主要限制在文学、书法以及篆刻上,还要处处表现章教授的知识渊博和自己的崇敬之情。然后罗列了满满的一纸,强逼着自己去默记——那一夜,未曾谋面只闻美名的章教授在我心里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泰斗。

进门以后,是一张竹藤椅,正对着窗外。窗外的天,明媚晴朗,一如既往的好。章教授坐在椅子上,正回头看着进门的我们,我们也就一眼看到这个老人慈祥的面目:微微的笑,透明澄澈的眼神。

教授动着身子想要站起来,我们知道他的身体早已不如往时硬朗,便跑过去扶住他。他拉住我们的手,然后招呼我们往沙发里坐下。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后,他开始询问起我们的家乡家庭、兴趣爱好来,我们就一一的答复,没曾想我们的回答,在教授眼里,都一一成为回忆的契机。

他说,那时,他还年轻,在老校区中文系,负责编辑《达县师专报》。某一年中央新闻署的干事来开一个讨论会,先至达州,后去乐山,因苦于途程的无聊和路线的不明,便邀请他一同前往乐山去。他说那是他第一次去往乐山,观了大佛,回来是从乐山去了宜宾,从长江坐船到了泸州,转程到了重庆,最后回了达州。教授的谈吐动了情,目光遥望窗外的风景,许久都还是沉稳悠长的语气。他说那一次他很高兴,他得以在旅途之中,收获了生活的乐趣,收获了艺术的灵感。

他便谈到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生涯来,作为仰慕教授的后生小辈,我们早已准备了惊叹和赞美的词句。然而,自始至终,未曾听得教授一字半句的自夸和自道。他只是说:“我也只是一个迂老夫子而已”。当我们问及如何掌握书法的艺术要领时,他也没有我们想象中似的“滔滔不绝”,而是语重心长的说:“人就是一个同自己斗争的过程,你们要努力去克服心中的懒惰,任何的事情,只要你刻苦去做,总是会成功的。”我们都不敢发一言,尽管窗外有风,风里的树左右的晃荡,然而,在这屋子里,却是一种安静——穿透心灵的安静。

我们无话而应,却在心里装满了信笃和虔诚。章教授接着就说:“学书法,基础就在握笔的姿势上,我年轻时,笔都拿不好,只是费尽手力,死死抓住笔杆,写的字就很难看,后来见别人写,仔细的观摩了那拿笔的姿势,才懂得轻松握笔,心才会游刃有余的道理。”

他一边说,一边挪动着手,想做示范,我们便看见他手上的血管在泛白的手上,清晰可见。他坦言,以前对于书法,他是热情的,而今由于身体的缘故,连行动都几显困难,端起笔杆子来颤颤巍巍。心情也就不同于往时,这是他很惋惜的。

我们怕教授干坐着嫌烦,便扶着他在屋子里走步锻炼。他很累,来回两次就要休息。他说,走起路来虽然很累,但是如此锻炼,却恢复得极好,这是一个广东来的医生告诉他的,他自我也是这样的感觉。

临走时,又有一群同校的学生来看望教授,在屋子里又掀开一片欢笑。我们怕吵到他,就自发商量小声一些,何想教授的听力很好,笑着说:“没事儿,我就是喜欢热闹。”只是这一句,竟让我感慨万分。教授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人到暮年,任何东西,都走向衰落。他因身体的缘故,长日在椅子上孤坐,不能涉足年轻时的风景,无计泼墨挥毫重对昔时纸砚,想来,不是老去英雄似等闲,而是,一种种愁苦和压力在无限纠缠,以至于,他对热闹,竟如此的稀罕,而热闹对他而言,却是如此的奢侈。

我们挥手作别,那在竹藤椅上的慈祥老人。关门走下楼梯时,太阳已偏西,晚幕在山野中徘徊。而归校时的景色,却是极好的一程。

注:文中的章教授,即章继肃教授,着名书法家和撰章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达州市书协名誉主席,德艺双馨,现年九十二岁。

底线

文/子晓

说起来惭愧,我这人一直没有学会网购。前段时间得知几位名作家出了新作,立即想买,可本地书店还没有上架,只有网店有得卖。情急之下,想起我的一位年轻下属常年在网上购物,于是就委托她代我网购这几本书。

过了几天,下属将书送到我的办公室。我拿起放在手边、早就准备好的九十多元书款递给她,可她却一溜烟跑了。考虑到“拉拉扯扯”不好看,我没有追出去。但几分钟后,我打电话将她叫来,再次将书款递了过去,可她依然不接,并且说:一共也就几十元钱,简直说不上嘴,算了算了!我诚恳地对她说,请你购书已经麻烦你了,付书款是天经地义的,请你收下。但她仍然不接,一边说着“以后再替你买书时一起算”,一边又准备“开溜”。我只好板下脸来,严肃地对她说:“这是我做人的底线,请你理解并且尊重!”兴许是听到了重重的“底线”两字,她红着脸收下了钱。

“如释重负”之余,我不禁反思起自己来,当初的确有不审慎之处,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请下属代买东西了。与此同时,心中又泛起几丝顾虑:刚才的做法是否恰当?会不会让下属难堪?但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我瞬即给自己投了“赞成票”:你做得很对!几十元钱虽然细微,但如果贪图哪怕一点“小利”,就突破了做人做事的底线,纵然是被动的、无奈接受的。况且,作为一名党员,如果连几十元钱的底线都守不住,谁能保证将来不会向几百、几千、几万甚至更大数字“渐变”呢?

平心而论,对于我来说,守底线其实也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与本能的习惯。而这,来源于人生路上一位位守德者潜移默化的熏陶、濡染与启迪。这些人也许平凡如一株小草、一片树叶、一捧泥土,却因对道德底线“宗教”般的坚守,而使心灵散溢出别样的芳馨,闪烁着恒久的光泽。而那律己、守底的懿行,看似微细,却宛若一路纷飞的蒲公英,在无数人的心田上撒下美德的种子。

印象中,对“底线”一词的最初感受,竟来自于父亲。父亲是一家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因医术精湛、品行端正深受乡亲们敬重。一些患者痊愈后,出于对父亲的感激,往往会摘些瓜果蔬菜送到我家来。可每次,父亲都坚决地婉言谢绝。有些乡亲丢下东西就走,可父亲总是在天黑后,将东西原封不动地送回去。母亲有些看不下去,就在背后劝父亲:“乡亲们都是出于一片诚心,况且这些果蔬都是他们自家地里长的,并没有花钱买,你就不能给人家点面子吗?”父亲诚恳地对母亲说:“你说得句句在理,可不收受患者馈赠,是一位医生的底线啊。”

朋友房大姐是一位彩票销售员。多年来,尽管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可小房身上却发生了好几则“临巨款而不贪”的故事,她也因此入围“中国好人榜”。三年前的一天,一位老顾客出差在外,就打电话委托房大姐代买几注彩票,号码也请她代选。却不料,其中一注居然中了五百多万元的巨奖。房大姐没有丝毫犹豫,在第一时间主动将喜讯告诉了那位顾客。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将那五百多万巨款据为己有,对方根本就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没证据。”“怎么能这样做呢?”房大姐认真地回应道:“不该自己得的钱一分也不能得,这是我做人的底线。”

今年暑假,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教授冒着高温,到我居住的社区举办讲座。老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不时赢得听众们的掌声。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在温馨的气氛中结束了。在送老教授回家的路上,社区负责人悄悄向他手里塞了一个红包,说是“辛苦费”。没想到老教授连连摆手,委婉却坚定地予以拒绝。社区负责人感动不已,由衷地对老教授竖起大拇指。“作为一位老党员,发挥余热为群众做些事是义务。”老教授说,“如果这点事也要报酬,就逾越我的底线了!”

底线,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人间一条最纯澈、最刚直、最清正、最美丽的线……

狗狗的守护

文/相见别离-匆匆

在青年文摘上有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只叫旺财的狗狗。文章有这么几句话——它每天都在这里安静地等待,朝九晚五,快四年了。喂它东西,它不吃,其他狗靠近,它会撵它们走。四年前它被收养,捡到它的地方离这里不远。

现在的主人是在四年前捡到它的,它很聪明,会坐电梯而且喜欢逛街,但是它经常待的地方是一家银行门口,那也是四年前它被捡到的地方。它嘴很挑,只吃火腿肠和鸭肠绝对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因为你是我的主人,所以你是我的一切,因为是你喂我吃的,所以我不在去吃其他的东西,因为不知道你是否还在等我回去,所以我一直在等你。

你瞧,狗狗就是这样的傻。

旺财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另外的一只狗狗,它叫小八,是美国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里的主人公。

小八是一条秋田犬的名字。小八是一只谜一样的狗狗,没人知道它从哪儿来。回家的教授在小镇的火车站捡到了它,所有的故事由此开始……

小小的狗狗在教授家定居了下来,时光平淡而温馨的过去,教授一直想教会小八如何捡球,甚至自己趴在地上给小八做示范,但是狗狗一直没能学会,直到有一次教授的日本朋友告诉他,秋田犬不会刻意讨好你,如果它肯为你那么就是代表你们之间出现了什么转机。教授没有多想,直到有一天……

那一天,小八特别反常,教授不知原因,就同往常一样上班去了,小八叼着球,追出门,它会捡球了,教授很开心的上了火车,同往常好像没什么两样,可是这次的火车没有再把教授带回小八的眼前。

就这么突如其来的,教授死了,所有人都知道了,可是狗狗不清楚,它依旧等在火车站前的一棵树下,好像以前的每一天,只要它乖乖的等在哪儿,它的主人就会推开它眼前的那扇门走出了,和它说“小八,乖孩子”

教授的女儿把狗狗带回了家,但是小八一直没忘记要它的主人还没回家,它要去接他!于是,它一次次的跑到火车站,跑到它以前一直守着的地方,眼巴巴的望着,期盼着。

那么乖顺又让人心疼叶子黄了,落了,来年又长出新的叶子,如此周而复始,可是在树下的它,依旧这么等待着,等着它再也回不来的主人。

十年,十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教授的妻子回到这个地方,在车站看到了小八。

那时候的小八已经是一只老狗了,毛色不再光鲜,身体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好了,可是它还在做以前对它来说很重要的事,接主人回家啊!

最后的最后,小八趴在火车底下,听见有火车进站的声音,便跑出去,蹲坐在站外,渐渐地眯起了眼,它好像看见了教授从车站中走了出来,亲切的和以前一样的对它说:hi,hachi(小八)。然后它跑过去像是回到十年前的模样,但是现实中的小八却是安详的长眠了。如此安静,在一个下雪天……

人的一生有许多重要的人,而狗狗的世界只有主人一个。成年的狗狗,拥有相当于4岁小孩的智商。狗狗的世界是黑白的,但它能记住熟悉的气味,一生不忘。狗狗的寿命一般为12至15年,它陪伴你的十年,是它生命中唯一一个十年。

杯子与水

文/佚名

许多同学去拜会大学教授,起初大家相谈甚欢,然而说着说着,学生们的话题便转向了抱怨,他们抱怨生活的压力和功课的负荷。

这时,教授不动声色地从厨房里取出了许多个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杯子,其中有陶质的、有瓷质的、有木质的、有玻璃的、也有塑胶的。教授让同学们自己取杯子倒水喝。杯子被取得七七八八后,托盘上只剩下一些粗陋的杯子。

教授这时微笑着说:“你们瞧,所有细致、古朴、玲珑、美丽的杯子都被拿走了,剩下的,全是让人瞧不上眼的塑胶杯。现在,我想问的是:你们选杯子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喝水呀。”教授又问:“既然是喝水,那为什么你们在意盛水的器皿呢,随手拿一个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刻意选好的、美的、精致的?”学生们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时,教授正色说道:“主副不分而又什么都想一手抓的心态,正是造成压力的主因,你们喝的是水,执意要选美的杯子,甚至在选不上好的杯子时,心生怨意。”

这就和生活一样,生活就是水,而名誉与地位,仅仅只是盛水得杯子罢了。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杯子上,那么我们便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品尝和享受杯中水的美好滋味了。

看不透的风景

文/谷微黄

一位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曾在下乡时娶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为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这很自然被一些人视为“软肋”。

议论多了,他开始感到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对妻子也厌烦起来。某天晚上,他起草了一份厚厚的离婚协议书,讲了许多的大道理,准备和妻子来个好聚好散。

第二天起来晚了,他便匆匆忙忙赶着上课,没有收拾书桌上的东西。妻子从外面买菜回来,习惯性的来到书房打扫卫生,一只猫也溜了进来,跳到书桌上,把离婚协议书碰落在水盆里,浸湿了。

这下妻子慌了,以为是丈夫昨晚熬夜的心血,肯定又是什么重要的文件,便小心的捞起来,一张张地揭开,用熨斗熨平熨干。还没有完全做好,教授下课回来了,看见她那么用心地在熨烫一张张离婚协议书,像是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他的心仿佛被掏空了,这才感觉到,离开了她,他会失去什么。

教授感慨:“婚姻这东西呀,就像穿鞋一样,鞋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

老的领悟

文/琦君

老友多年不见,重逢时常会欣慰地说:“你跟几年前差不多嘛,没有老啊!”于是兴奋地谈着,渐渐地彼此就会问:“你的牙齿拔了几颗?”“你的头发是真的还是染的?”“你的老花眼镜是多少度啦?”彼此比来比去,然后拊掌大笑说:“老喽,到底老喽!”

老,原是极自然的事,但求能顺应自然,健健康康地老,快快乐乐地老,就是福了。

年轻时我最爱纳兰成德感伤的词,他有名句云:“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他是感慨岁月不居,人生苦短。那时我也学着感伤的词:“不记秋归早晚,但觉愁添两鬓,此恨几人同?”大学老师就告诫我说:“不要无病呻吟,年事长大有何可悲?只要保持愉快、进取的心情,就可永葆青春。”如今真的也入老境,明知去日苦多,反觉有限来日,弥足珍贵,也益知加倍自励。

最近接奉八十余高龄教授来书说:“愈是忙碌,反觉精神愈佳,习画兴趣亦愈高,心情亦愈益愉快,相信自己还可以做很多事。”捧读之余,至为欣慰。此教授是我最敬佩的前辈,她六十余年来教授人才,对教育的贡献是尽人皆知的。她的谦冲和蔼、诲人不倦,和着她白发皤然的风范,给予每一位接触过她的人以无限温暖。我每于心情低落之时,就取出她充满关怀存问的信来重读,顿觉豁然开朗,人也年轻起来了。足见友情是多么重要,真的是“陈酒最好喝,旧衣服最好穿,老朋友最好说”。

白居易有诗云:“镜中莫叹鬓毛斑,鬓到斑时也自难。多少风流年少客,被风吹上北邙山。”劝世人勿悲老迈,能入老境便是福。西哲阿米尔说:“懂得怎么老下去,是智慧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伟大生活艺术中最难的一事。”这最难的一事,是需要潜心体认,而于其中获得无穷乐趣的。

有四句流行的打油诗云:“七十不稀奇,八十多来兮。六十小弟弟,五十睡在摇篮里。”比起另一首:“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是间已是不多时,还有一半睡着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境,一喜一悲,全在个人的领悟了。

诗卷长留天地间——缅怀山东大学教授、诗人、诗评家吴开晋老师

文/王霁良

吴开晋老师走了,享年86岁,为送他一程,我提前一天赴京,去时大雾,能见度不足十米,列车过黄河铁路桥时,连钢铁栏杆都看不清,更看不见河面。我和王松、王展、黄秀峰等济南的文友因手头各有事务,是分头去的。一个人在列车上,一句话没有,想起吴老的音容,想起曾经的教诲,窗外沉沉的雾就像沉沉的哀思,心里甚觉哀痛。

在八宝山文德东厅的告别仪式上,见到了施战军等在京的一些作家,见到了吴钧大姐,还有吴锜等,济南的文学名流都送了花圈。他的不少弟子三鞠躬后,嚎啕大哭着跪了下来。见到吴老枯瘦的遗容,我也泪湿眼眶。——“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吴老,杜甫这诗,不正是写的您么?您就是这样的人啊!有人说,教育工作者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吴老,您这一生真不知摇动了多少树、推动了多少云、唤醒了多少灵魂!现在,您累了,静静躺下了,在这个属于您的必然降临的日子,这么多人来到您面前,向您告别……

一如挽联所写“声名存海内”,您一生有太多传奇色彩,当初的发奋和抱负,成就了自己,作为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的教授,您桃李满天下;作为文学大家,您不仅著作等身,还培养带动了许多人,改善了济南甚而山东的文学生态,您的文集堪与省内知名作家的作品在书架上并列而毫无逊色。

现在,您驾鹤走了,还会关注这个扰攘的世界么?忘不了您在山东高校诗歌节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忘不了您在我第一本诗集研讨会上的讲话,忘不了您讲解的别样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忘不了您设饭局亲自打电话请上陈忠、路也、魏东建和我这等年轻的诗人……创刊于2005年的文学综合性期刊《华夏文坛》,迄今已刊印30多期,吴老一直是总顾问。2008年文友朱多锦和我、魏东建等成立济南七亩园文化沙龙,吴老是特邀嘉宾,参与过多次文学交流活动。我担任《华夏文坛》社长、主编后,有几期是请吴老撰写的刊首语,为此多次去他阳光舜城的家送刊并聆听教诲。每次去,他都亲自给沏茶,吩咐保姆小贾把洗好的水果端上来。后来,只要一听说他从北京儿子家回来,在济避暑小住,我就会前去拜望。今年秋天他生病住院,我到齐鲁医院去看他,声音如常,伸来的手还那么有力、那么温暖,离开时,当着比我年龄还大的儿子还说“谢谢你来看我”,让人觉得他看去并不消瘦,只是老年病复发,调养一下就好,不想后来手术,病重日甚一日,脸颊上的肉被病魔化掉了,终没能熬过这个新年。

吴老待人真诚,古道热肠,他比朱多锦大了11岁,交往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得知朱多锦上有老母,在《山东文学》是编外人员工资较低,原先所在学校的工资又顶了房贷,就每年春节前到朱多锦租住的寓所送去1000元过节费,后来年龄大了,就让弟子王松开车载他一块去。一个儒雅的老大哥每年给小兄弟送过节费,济南的文化圈不曾多见。我和他在一起,聆听教诲时,能感受到他精神的博大,有次谈论,他叹息不少作家、诗人的精神之轴变模糊了,变得乖巧懂事,没有担当精神,终日满足于吃吃喝喝、活得快活,对社会的诸多困境不管不问,所以不要指望这些潇洒的人会在文坛有所作为,就像鸡虽也生有翅膀,但只是用来拍出点动静造点声势而已。

走好,吴老!您对社会的担当和厚重的责任还在,我们会把它们继承下来,相信会有很多人像我这样怀念您,您高尚的灵魂站在生命所能达到的彼岸,像一盏灯,为后人照亮了生命和精神的深邃航道!

雅俗就隔一层纸

文/一心

一般情况下,雅人是有些瞧不起俗人的。“俗不可耐”“愤世嫉俗”,几乎都在针对俗人。不过世上没有转不过的墙,有时候,雅俗之间就隔一层纸!

在我的楼上,住着两户人家,典型的一“俗”一“雅”。俗人是个理发匠,现在名儿好听了,叫做“美发师”,成天与剃头刀打交道,开口闭口“修理修理你”。雅人相当雅,大学教授,桃李满天下,时时被人尊称为“先生”。

剃头匠在楼下开了家“美容美发中心”,生意相当红火。教授便有些不屑,有钱又怎么样?一样的穷,穷得只剩下钱了!这话不知怎么传到剃头匠的耳朵里,他便反驳,没钱人才这么说!教授顿时哑口无言,的确,靠他那点死工资,有时还不敌人家一天的收入哩!

世道不同了,教授心里不平衡,也可理解。想想那些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哪个街坊邻里不羡慕他?就连中山装里插支钢笔,也让剃头匠暗暗模仿了好几年哩!谁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剃头匠时来运转,日子突然变好了!他将“美容美发中心”装修得富丽堂皇,收下一班徒弟,自封为“经理”,钞票像水一样流来,还把个乡下讨来的老婆养得白白胖胖,硬是赛过了城里人,直弄得教授的夫人也暗自撇嘴,但神色间却分明让人看出,她是自愧在这乡下女人面前黯然失色哪!

终于有一天,教授的烦心事儿来了:最近一段日子,他那上大学的儿子居然死活要“下海”跟俗人剃头匠学手艺!为此,剃头匠暗自得意了好些天。逢人便说,雅有什么用?雅又不能当饭吃!

但好景不长。有一天,剃头匠也拉长了脸:原来,他那18岁的儿子竟然死活不愿接他的班,硬是考进了雅人教授的大学里。

谁说雅俗天生的水火不相容?看看吧,俗人当了雅人儿子的师傅,雅人做起了俗人儿子的导师,雅俗之间,仅隔一层纸,捅破全不费功夫呀!

做个有趣的人

文/秦湄毳

给学生讲写作文,讲应试作文,讲来讲去,讲到最后的最高境界居然是——有趣,要写得有趣。既能得高分,还读来有趣。

如同,做人,先做好人,做有意义的人,做有趣的人。

饶毅——那个北大教授,生命科学院的院长,研究生命科学,却是一个颠覆了传统教授形象的教授,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四分钟的演讲被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打断,他会在《开讲啦》被年轻人要求分享挤公交车的秘诀——因为他的学生起底他最会挤公交,他因为没有苦难的经历和分享而被质疑。

生命是千锤百炼呢,还是自然而然的呢?它的本质,它的过程,想来应该是自然的,而什么时候开始,一定得注入苦难,才算成功,才算生命有体验了。把有趣作为生命的体验和过程不好吗?执迷不悟的学子们,还是没有有趣基因的我们——有趣的饶毅正色道,做一个有趣的人。

还原生命的本真,让它的过程快乐开心有趣,不好么?

那个画画的老头,他说,他看文章,喜欢看它的妙处。因了这一句,于是,我喜欢读他的画和文。

他养着一只猴子,猴子死了,他怀念它,画它的种种有趣和好玩,我看着看着,分明那些画时的那只猴,就是老头自己的化身嘛。

开纪念派对,他打上粉色的领带,核桃皮一样的脸蛋,圆圆的,很可爱,因为粉色,像个孩子,一个可爱的老顽童。

其实九十岁的老人了,他的这种有趣,是洞穿世事的天真,是历过苦难的宽厚和从容——他这样有趣,是对生命之歌颂,带了岁月源头的清澈纯粹,是天地大美。

活着的人,总能够这样,还不足以与神圣的生命相匹配吗?

妈妈七十多岁了,她会躲藏在门后面,在我从山上采下来一大箱石榴的时候,拦在门口,对我说,“不许动!”回身一看,老太太举着一把玩具手枪;去顺丰邮快递,服务的小伙子对我笑,姐,你是在咱这小区住的吧?我点头。他又笑,姐,你是不是在老城的那学校里还有住房?我应声,哦,是的,这你也调查清楚。他手上忙着找包裹,还是笑,我去给你送过邮件,是你让老人接的,老人家还给我一根棒棒糖,我不要,她一定要给,还说,这大冷的天,吃个糖吧!

我笑了,我家老太太就是这样的,她还会给送鲜奶的小伙子发两只石榴,家在郊区的小伙子,居然又选两个自己种的葫芦,系上红丝带回送给她,祝她健康长寿。她还会给收垃圾的人,送上月饼和苹果,让人家在我家屋后过中秋节,唠叨叨给人家说,过节了,要对着月亮许个愿望……我的老妈妈就是这样,有爱,有趣!

妈妈说,人要会活。她不喜欢我们板着脸的样子,谁一板脸,她就管谁叫姐,叫哥,叫大叔——她叫过我“若姐”,叫过弟弟“涛哥”,还叫过哭闹的小外孙“易大叔”,惊讶的小外孙立马止住了眼泪,奇怪地看着白发的姥姥,老太太乐了,说,“别哭了,一哭脸一枯萎,比姥姥都老哩!”街道上来访问,问高寿,她不笑,认真作答,十八了,永远十八!

画画的那老头,北大的那教授,我家的老太太——是阳光下的花朵,天真,纯粹,宽厚,从容,有爱,有趣。

人生只有一回,做一个有趣的人!

真正的爱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们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

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

1、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一会儿,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

“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

看了,想了,懂了,别忘了世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家里的父母。想家了给家里打个电话,过节了给父母发条短信,父母其实很容易满足的,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给父母带来无限的感动。

喜欢不妨转载,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如果,你感动了,

就请顶一下,转载。不要让它沉下去……

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让更多的人学会珍惜

释放你的压力

文/余炳金

我曾经在广州参加一次培训,一位教授给我们上课,寂静的教室里传出一个浑厚的声音:“各位认为这片鸡毛有多重?”说着,教授举起一片鸡毛。有人说0.1克,也有人说0.01克。“是的,它很轻,甚至普通的衡量工具无法计量它。那么,你们可以将这片鸡毛举在手中多久?”教授又问。很多人都笑了:只有0.01克而已,举多久又会怎么样!

教授没有笑,他接着说:“举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举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举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认可赞同的笑。

教授继续说道:“虽然这片鸡毛很轻,你甚至感觉不出它的重量,但是你举得越久,就觉得越累。这如同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压力是否很重,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片鸡毛,休息一下后再举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举得更久。所以,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所承担的压力,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然后再重新举起来,如此才可工作和学习得更久。”

说完,教室里一片掌声。教授的一番话,让我对压力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最怕考试,道理很简单,考试的时候学生有压力,之所以有压力,是因为怕所出现的题目不会做;我们在工作上有压力,同样的道理,我们怕自己的能力不强,没有把工作做好,或者做的工作不能让领导满意。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力很强,自己的本职工作应付自如,那就应该没有什么压力。领导给我们安排的工作,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完成,自然就没有什么压力了;反之,如果自己的能力有限,平时的工作总觉得很困难,做起来效率很低,效果不佳,同时工作业绩又直接和自己的收入挂钩,怕影响自己的工资收入,这样自然工作压力就会很大。

要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就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一个单位来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岗位已经确定,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学习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使平时的工作得心应手。当然,工作压力不仅仅来自工作本身,它还与环境、领导、同事等的人际关系有关,此外,还与领导安排工作任务是否合理有关,同事的配合是否默契等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因素。

社会上现有的部门或单位,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工作压力,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单位的性质是国字的,工资是财政支付的,旱涝保收,没有竞争,就没有了压力,或者压力不大。

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工作中适当给下属增加一些工作难度或者工作量,是让他们积累更加多的工作经验,提高他们办事的能力,也算是一种收获和进步;上进的人会在工作中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方法而得到提高;但如果是不求上进的人,则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尽量息事宁人。这样的人也许一时没有压力,但他不可能成长或者得到领导的赏识。

学会调整心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同的负面效应,同时也催生了各种各样沉重的压力。许多人不堪重负走向极端的屡见不鲜。这个时候,要学会释压,一直背负压力必然走不远。最好的释压方式就是调整心态,适当的时候放下负担,该放手时放手,该承担时承担,好好地休息一下,把心态调整到最佳,才能走得更远。

有一种境界

文/王斌

近来,我两个肩胛痛得厉害,就去了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挂的就是张教授的号。去之前,朋友介绍说,如果时间与上班有冲突,可以在七点钟之前去,这样八点钟之前就可以做完针灸,不影响上班。据我了解,除了急诊外,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法定每天八点钟才开始接诊,针灸是对慢性病的中医疗法,不可能有急诊,七点钟怎么可能找到医生,而且是专家教授级大牌医生?然而,张教授确实七点钟就到了医院,每天义务加班一小时,没有加班费,没有任何补助,近十年来,心甘情愿起大早加班,分文不取。他认为非这样做不可,原因有三:一是方便上班族,让患者诊疗和上班两不误;二是每天多诊疗十多个人,一年就可以多诊疗几千人,满足不断增长的患者就诊需求;三是提前分流,减少患者就诊排队时间和缓解焦虑心情,增强良好的就诊体验。

其实,我肩胛疼痛已有好久,迟迟不去医院,一个重要原因是上班脱不开身,既然张教授解决了这个后顾之优,那便毫不犹豫地去医院接受治疗。那天早晨,我六点五十五分赶到张教授所主管的针灸科,虽然我是第一拨,但不是第一个,已经五六个患者了,有的已经扎上了十几根银针,有的正在让张教授扎针。诊室里七张病床,只空一张,张教授便让我在这张空

床上躺下。

我不由得感叹,这么早就开始忙啊!后来我才知道,张教授自2008 年至今近十年,除双休日之外,每天都是五点半起床,六点钟出门,开车要么去医院本部,要么去松江南部,一天不落。张教授居住的小区停车位十分紧张,经常是后停的车横在先停的车前面。为了第二天早晨能够按时出发,每晚临睡前,他都先检查一下自已车前的情况。有一次,有辆车挡在了他的车前,他就找到保安,说次日清晨六点钟出门,麻烦请协调一下,到时让车主出来动一下车,让个道。保安找到了车主,车主把车钥匙给了保安,称其好睡懒觉,早晨会关手机。第二天早晨,张教授拿到挡住自已车的车钥匙,坐上去却怎么都发动不了,因为车型不一样,且此车太先进,他不会弄。眼看上班时间来不及了,他急得一身汗,保安也不会弄,打车主电话,果然关了。张教授只好坐地铁赶到松江的一医南部,勿勿忙忙,连早饭都没有吃。还有一次,是个周末,他去广州参加研讨会,周日回来已到深夜,洗漱后东方已经放白了。这一夜张教授几乎没休息,早晨他担心疲劳驾车难以保证安全,便坐地铁赶到松江,因而晚了五六分钟,见七八个患者已经等在针灸科门口,他很愧疚,连声致歉。患者们很感动,有位患者动情地说:“你提前上班为我们,也没有任何好处,我们给您添麻烦了,感到不好意思的应该是我们,而您做出牺牲却还致歉,这个境界高啊!”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对奉献与辛劳坚持一段时间并不难,难的是数年如一地长期坚持。而张教授已经坚持了近十年,是多么不容易啊!

我用青春赌北大

文/余悦妍

窗外秋风柔柔,送进一袭桂花的蜜香。我轻轻地翻开《我在北大当教授》这本书,聆听二十位教授讲述他们那曾经的青春、梦想、奋斗,和一往情深的北大情怀。

穿行在一行行的文字中,有时,我仿佛徜徉在美丽的莫名湖畔,看春天的桃杏花儿向阳而开,听绿草地上飘过朗朗的书声。

有时,我又似置身在北大教室里,与教授们促膝而谈,听他们忆人生经历、心路历程。谈治学经验、教育理念。抑或娓娓道来心中的北大情怀,或者意气风发地展望未来。

于是想起“教育”这个词。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摆脱愚昧的唯一途径。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民族的未来。那么,北大的教授们又是如何受教育,如何育人的呢?

他们有确信的力量。北大陈春花教授,亦是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她说:“无论我身上有其他的什么头衔,其实我都很清楚的知道我的定位就是做研究。”她不断实践,去企业任职。真正印证了“实践出真知”。

因确实而坚持,这是北大教授踏实的作风、教风。

他们于信仰中自我安顿。丁宁教授在北大开《西方美学史》这门课受欢迎的程度,出乎他的预料。教室里五百人左右,济济一堂是常有的事儿。他提出:北大应该有个艺术博物馆。还提出:中国的博物馆,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国外艺术品的丰富收藏。

正像他所说:“艺术也许无用,但滋养心灵、提升境界。艺术从不讲道理,但会感动心灵,让人心甘情愿。”在信仰中安顿,坚持美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北大教授厚重的美。

他们仰望星空,超越极限。北大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刘富坤,在瑞典的哥德堡大学和查尔姆斯做博士后,依然选择回到了中国。因为他觉得有点“小骄傲”:那就是中国人不比别人差,如果移民改变国籍,是对自己的一个否定。北大是民主兼容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就允许你跟大家不一样。这就是他特别喜欢的地方。

北大“敢为天下先”,而且希望自己是天下先、做天下先,这就是北大的一个气质!

他们专注当下,改变未来。北京大学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滨。他曾因好奇心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他研究曾受质疑的冷门:国际关系中的环境气候问题和国际组织。然而,现在从事这个却很热。他获得了不少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很多人都赞扬他当初的选择很有远见。

敢于选冷门,不畏别人质疑,专注当下,终获成果。这,也是北大教授的一种气魄。

二十位教授及其他的教授们,他们都是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与北大相遇。从热血青年开始奋斗,走过而立、不惑、天命等年。他们始终与北大同呼吸、共命运,被北大影响着,同时影响着北大。他们与领导、与莘莘学子们一起为北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些值得钦佩的卓越学者,性格各异。有的张扬进取,有的低调温和。但,他们无一不是用青春赌北大,用坚守赌未来,用创新赌收获。他们和北大一起践行初心:知识能唤醒人,并赋能于人。

桂花蜜香又袭来。循着花香,我望着院子里的两棵丹桂树。绿叶间,簇簇嫣红的桂花在风中微微颌首。它们,不正像北大的教授们吗?用青春和生命的蜜香为民族为社会酿出教育的醇酒……

对一粒米饭的尊重

文/龚本庭

我在学校的操场跑步时经常遇到一个中年人。他的身材太引人注目了,长得圆滚滚的,像个皮球。他跑步,也仅是一个跑步的姿势而已,那速度可能还赶不上一般人走路。

但他性格很好,每次见到我时,都会很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其实我连他姓什么都不知道,当听别人喊他教授,我还以为是开玩笑呢!他的形象与我心目中的教授形象还真是有落差。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他:“教授,您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又天天坚持运动,怎么还这么胖呢?”教授告诉我,他出生在农村,小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天天饿肚子,并且眼睁睁地看见自己的妹妹饿死了。为填饱肚子,那时天上的飞鸟、河里的游鱼,他是逮什么吃什么,好歹是挺过来了,从此以后就特别节约。现在条件好了,他与儿子媳妇一起生活,可儿子媳妇没受过苦,总是要将剩饭菜倒掉,每次媳妇收碗时,他就忍不住把那些剩菜端过来吃掉。每次倒的时候,都会想到自己那饿死了的妹妹。“我也知道吃了对身体不好,可人就是控制不住啊。如果当时有这么一碗饭,也许就会救活一家人的命啊!你们是体会不到我们那个时代的艰辛的。”教授说完就感叹,眼里有泪花在闪动。“现在世界上每6秒钟有一个儿童饿死,有10亿人依旧在挨饿,还有多少人依旧填不饱肚子,想想这些,你说我们又怎么舍得去浪费一粒粮食?”教授最后对我说。

教授的话,让我想起我的伯母,她老人家几年前已经仙逝。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她就不允许泔水缸里有一粒米饭。那时,她常说,饭碗里不吃干净,倒在泔水缸中,是会遭雷劈的。我们整个童年,都不敢浪费一粒米饭。后来,有一次,伯母家来了几个小亲戚。那时家里条件都已经不错了,伯母就煮荷包蛋给他们吃。可能鸡蛋烫,孩子们又有急事要走,没吃完的鸡蛋就偷偷倒在泔水缸中。伯母发现后,很是生气了一阵子。她从泔水缸中捞出鸡蛋,用清水洗净后,自己吃了下去。我想起伯母时,这一幕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脑海里。

一粒米饭是如何得来的?恐怕农村长大的孩子也说不全。它们要经过选种、整地、育苗、插秧、除草、杀虫、灌排水、施肥、收割、打谷、晒谷、筛选后才能过仓。一粒谷要经过近百日的风吹雨淋,农人的殷殷盼望,然后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然后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程序才能变为米,再然后还要淘洗、蒸煮,才会有一粒米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一粒米饭的尊重,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更是对社会资源的尊重。

这一路,因为有爱,痛也幸福

昨夜,迎着北方呼啸的冬风,兰馨回到了故乡。打开博客,近400条信息让兰馨感受到了一股股融融的暖意,读着这一条条关切而又惦念的文字,泪水一次次把兰馨的脸庞打湿。兰馨自问,自己何来如此福分,让天南海北的朋友对兰馨牵念到心底?

兰馨在学习和工作上是个冷静理智的人,可是但凡和情感有一点关系的人和事,都会深深触动兰馨的心灵。兰馨从小身体素质不好,常常高烧不断,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由于常年用药,兰馨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素有消炎抗炎美誉的青霉素在我身上竟不再起作用。当亲朋好友成批来医院探望我的时候,无数人在我床边心生怜惜地说到:“真是个苦命的孩子!”一位头发花白的伯伯却说:“痛和爱原本相伴而生。上天给了馨儿如此多的痛,是为了让馨儿体验更多的爱。一个被爱包围的女子,即使有再多的痛,谁又能说她不是幸福的呢?”

高中入学报到第一天,当别的女孩子都你推我搡,像一只只欢快的百灵鸟,尽情沉浸在崭新的高中生活里时,我却因为发烧,疲软地趴在了课桌上,脸颊在发烫,身体在抽搐,意识在模糊,一声极富磁性的声音轻轻在我耳边轻轻响起:“馨儿。”我努力尝试着张开眼睛,想看看是谁在对我说话,可是没有成功。十一年之后,当年羞涩的男生已经变成了上海医药界的销售经理,当他一身西装地坐在我的面前,告诉我,当年我柔弱疼痛的模样深深触动了他,从那一刻开始,他就决定要好好努力,为我创造一个优越的生活条件,要好好补偿我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可是那时我成绩门门第一,包揽各学科国家竞赛奖,而他却成绩平平,所以一直不敢告诉我对我的情感。

大学联谊会上,文学院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面带笑意走到我身边,一身儒雅的气息让人感受到文学对一个人性情的熏陶。

“小兰馨,久闻大名,今日得见,实属荣幸!”教授伸出右手,仿佛与我是久别的故人。

雨后的黄昏,教授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学校的樱花亭赏花。站立在刚刚接受过风雨洗礼的花儿面前,教授望着我,若有所指地说:“只有经受过风雨洗礼的花朵,才更能彰显生命的本性。兰馨,我欣赏你,敬重你,喜欢你。我现在还是单身。”

毕业时,教授请我吃饭。相对而坐,教授谦恭地问我,是否可以拥抱一下我,我含笑把右手伸了过去,教授握着我的手,满含祝福地说:“小兰馨,你一定会幸福的!”

两位男孩,一样的身高,一样的帅气,一样的善良,一样的努力。我知道自己必须做个选择了。当我选择和其中一位在一起时,另外一位强忍内心的哀痛,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答应我,一定要好好待馨儿,要让馨儿做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你不是一个人在爱馨儿,你是在替许多人爱馨儿,任重而道远啊。另外,以后我来看馨儿,不许泛酸,更不许关门!”

工作后,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位手拄拐棍的九十多岁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和我促膝而谈。几天之后,老人再次来到我面前,递给我一封信,就转身离去。打开信封,两页潇洒的字迹映入我的眼帘:“兰馨,你聪明善良、大方开朗、勇敢坚强、年轻美丽,我喜欢你。自从认识了你,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也不用吃药了,饭也多吃了好多。我可以常常来看你吗?”

面对世间人对兰馨的这份赏识,兰馨在想,这其实是人与人之间最纯洁、最温暖、最美好的情感。它虽然依托于不同的情的形式,但其实是可以升华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爱,重在传承,厚在延续,贵在事事,利在人人。我不断地在吸收爱的光华,也在思考如何把这些美好的情感折射给社会上需要关怀的人。让人类因为有爱的暖流在涌动,而不会孤独,不会绝望,不会寒凉。让这个社会因为有爱的传递而清新、美好、澄净如天堂。

爱心天使评选委员会老师们说在兰馨身上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力量,可是,朋友们,你们又可曾知道,是你们的爱让兰馨觉得岁月是一条七彩的霞带,无论兰馨在这条路上会遇到何等猛烈的风雨,会经历怎样的坎坷泥泞,兰馨都会因为拥有你们的爱,坚定地迈向那个通向阳光和春天的未来。

前天早上,北京传来消息,说是最高领导已经批示通过,兰馨被授予“时代先锋”称号,今后,兰馨会继续行走在公益的路上,把自己生命中的这份光和热奉献给他人,让我们的生命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不孤单,让我们的生活永远有歌声,有芳香,有光芒。

这一路,因为有爱,痛也幸福!

马桶的尴尬

到省城参加学术会,主办方把会场安排在五星级酒店。报到的大堂极为宽阔高大,装潢气派豪华,灯光照得大理石地面熠熠生辉,各色饰品、巨型图画把厅堂烘托出宫殿的架势,很让赵医生忐忑此行的收获可否对得起周末的奔波。

好在会场较大厅的奢华朴实很多,这才像传授知识应有的地方。教授都是国家级、省级专家,演讲风格和内容着实更上一层,不是我这个基层医生轻易就有机会聆听得到,一边佩服专家们的学识风度,一边懊恼自己学艺不精,有太多内容消化不了,赶紧多拍些教授们的PPT,以便回去后补课并给科室分享。

有个感兴趣的题目,架式做好准备要认真听讲、记录。教授上台普通话纯正,先把自己求学经历、工作成就叙述一番,说他发表的一篇文章,和某知名科学家同刊。瞧,优秀的人都要自我宣传,以与更优秀的人关联为荣,我等平凡之辈,难道不应该大力推销自己,努力向比我们优秀的人靠近吗?

教授讲中文,课件却是全英文,和影院播放欧美片英文对白中文字幕,反其道而行,这着实让我抓狂。省级学术会的内容本来就偏理论,深奥难懂与临床有距离,参会者都是全省各县市医院的医生,我倒没听说几个能看懂英文原版书籍的。所以观周围听者,十个有六七个开始玩手机,一两个趁机出去方便,剩一两个坚持。

我也趁这档口去方便。五星级酒店的卫生间也高级,宽敞明亮洁净,厕门精致对合丝密,每间位置宽大数量较少,女厕门口总是排队。

马桶瓷性很好铮亮铮亮。在公厕使用马桶,我一如既往不放心,采取双腿微弯、身体尽量前倾不接触马桶的方式。这种姿势很容易观察到两边情况(不知为什么,多数厕所隔墙都不做满,留一截空间),就发现左边马桶旁没人,正准备给后面排队的人喊一声,又发现地上有影子,心下大骇:地上没脚却有影子,什么情况?

心里正合计,出现一只脚,然后冲水开门的声音,恍然明白左边美女是踩在马桶上完成任务。原来,不止我一人对公用马桶不放心,哪怕五星级看上去高级漂亮。

马桶的历史可以追溯久远,但内地普及也就二三十年时间,其优点是安全舒适,尤其对行动不方便的人群,其功不可没。然而当马桶公用时,因它特殊功能让人不敢亲近。谁能保证每个人的皮肤都健康,谁又能保证每个人都定位准确,没有点滴外泄物污秽了桶盖。所以才会出现怪异的使用姿势。

我不喜欢公用厕所的马桶,更不喜欢火车上男女混用的马桶。火车上一等座、卧铺车厢配置马桶,普通车厢却是蹲位,好像马桶的级别要高一些。但是有选择时,我会选蹲位,哪怕多等些时间,多走几节车厢,而且发现与我类似选择的人颇多。

这和我们在家里正好相反。一般家庭都是双卫,一马桶一蹲位,家人早起时都抢马桶,抢不到去蹲位就万般不情愿,嘴里嘟囔。但是客人来访,再亲密的关系,除非身体不允许,都会去蹲位,不然主人家尴尬朋友也尴尬。

想来,马桶其实很无辜,品相功能相同,只因被放置的位置不同,所受境遇大相径庭,有人抢着喜欢,有人弃之不用,不得已使用时,便是尴尬对待,这实在不是马桶的错。

所以人啊,要分清场合,不是优秀就都喜欢你。比如几个草根朋友聚会,邀请一位有姿色的女人,女人穿一件对襟盘扣的旗袍,举手投足间妩媚动人,聚会就欢愉舒适;倘或女人出场,一袭低胸露背长裙曳地的晚礼服,虽然婀娜多姿美则美矣,只怕在座的朋友心里犯嘀咕:这女人受刺激啦?

找到合适的位置,运用得体的方式,不然很容易陷入马桶一样的尴尬。

如何让水沸腾到结冰

文/杨洋

莱夫教授走上讲台,为台下的新生们讲课。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莱夫教授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水沸腾到结冰?”

这个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面面相觑,让水沸腾到结冰?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是他们这些考上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只要稍有一点物理常识就会知道,水沸腾需要达到的温度是100摄氏度,而结冰需要的温度是0摄氏度,完全是两个极端,怎么可能实现呢?

看到学生们连连摇头,莱夫教授笑了笑,示意助手把一台带着透明玻璃的器械舱放到了讲台上。莱夫教授用烧杯倒了一杯自来水,然后把烧杯放进器械舱里。接着,莱夫教授让助手在器械舱上做了一些设置,不一会儿,同学们就透过透明的玻璃,看到烧杯里的自来水沸腾起来。而在助手的不断操作下,烧杯里的水也保持着持续沸腾的状态。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同学们都呆住了!烧杯里的水正翻滚着却竟然不动了——已经结冰了!

学生们一片哗然,全都是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这时,莱夫教授微笑着说:“我们都知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正常沸点是100摄氏度。也就是说,水的沸点取决于温度和气压两个方面。我们只考虑到了温度,却忽略了气压这个条件。这是一台压力舱,把水放到压力舱里,同时用抽气泵降低气压。如此,水的沸点也会随之降低。所以,虽然我们看到了水在沸腾,但它的温度却很低,继续降低气压,水就会继续沸腾,但温度实际上已经下降到冰点以下了,所以结冰就很正常了。”

听完莱夫教授的话,同学们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莱夫教授接着说:“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把传统信条丢到窗外去。否则,恐怕只能像刚开始那样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这正是我们做物理研究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永远要记住,一切皆有可能。”

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们上的第一节物理课,而莱夫教授正是该校的校长拉斐尔·莱夫。拉斐尔·莱夫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实验让学生们懂得了敢于摆脱传统教条、勇于创新的重要性。而这比枯燥的解说要有用千倍。

一碗豆腐菜

文/魏振军

神垕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神奇的钧瓷,还有那散落在这个千年古镇深处的不经意中的惊奇,比如豆腐菜。

那天,陪几位师长到神垕,小车径直把我们拉到一家叫作“老于家豆腐菜”的小门店。作为土生土长神垕人的王教授,进门就被一位老人笑迎上来。老人一身休闲中山装,手拿一条白毛巾,一看就是“掌柜的”。老人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问王教授:“还是老一套?”王教授笑着点点头:“是的,每人一碗豆腐菜,一个烧饼。烧饼炕得焦一点,菜的味道足一点。”然后转向我们问道:“要喝当地饮料‘银梅可乐’吗?”

还没等我们回答,老汉便抢先制止:“最好别喝,夺味!”于是我们依其言,眼巴巴等着那碗香味无穷的豆腐菜了。

美味还没上来,我们先饱了眼福。王教授指着墙上“豆腐菜”的介绍说:“别看一碗小小的豆腐菜,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呢!”

墙壁的木牌上刻着:豆腐菜始于北宋,相传宋真宗年间,官窑御厨发现此地豆腐、粉条口感极佳,配以羊汤熬制,更是鲜香味美。不久,便成为当地特色名吃,享誉中外……

“来了!五碗趁热吃……”随着伙计一声吆喝,五碗热腾腾的豆腐菜便端上来了,金色的豆腐、碧绿的白菜、银灰色的粉条、酱红色的羊肉……未及入口,色香味已让人们陶醉!

看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掌柜的老汉笑盈盈地坐在不远处抽起了烟袋。看他乐呵呵的模样,王教授知道他是为自己的杰作而得意,便让他给我们讲讲豆腐菜的故事。老汉略微思索了一下,悠声说道:“提起故事里的豆腐菜,香味就没了。”王教授给老汉端了杯水,嘱咐他慢慢说。

老汉的脸色愈发凝重起来:“新中国成立前,我爹在地主家当长工。累死累活就想着过年能挣点钱,给我奶奶做顿她想吃的豆腐菜,可没想到了年底,地主不但不给工钱,还说我爷爷欠他的债还没还清。我爹一气之下放火烧了地主家的厨房,连夜躲进山里。地主带着打手到我家,活活把我奶奶逼死。那天正是大年三十,一碗豆腐菜没吃上,成了我一家人抹不去的痛!”

“后来呢?”

“后来,我爹隐姓埋名跑到郏县跟人学做豆腐菜,他发誓,要让更多穷苦老百姓吃上香浓的豆腐菜。再后来,我爹真的成为远近闻名的豆腐菜名师。”

没想到一碗豆腐菜,竟还隐藏着这么多辛酸的往事!

离开于家老店,王教授带我们往牛头山进发,说是要去寻找古代的茶马古道。一路上,山道蜿蜒、翠绿环绕,不时有山花迎面,翠鸟掠过。

车到山坡一处观景台,我们徒步漫游。王教授指着不远处山头一条崎岖的小道说:“那曾是茶马古道。我小时候,春天一到,长长的骡队便从山那边走来,早晨迎着朝霞把陶土运到镇上,傍晚装满钧瓷成品在夕阳中归去。他们披着彩霞,映着暮霭,骡铃不息,鞭声不断,俨然一幅动人的画卷。”

我们被神奇的骡队所吸引,催促王教授继续讲。于是王教授招呼大伙坐在几块山石上,聊起骡队往事:“老辈人讲,骡队运陶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神垕钧瓷业的兴旺发达,骡队功不可没!民谣说得好,古道三尺宽,崎岖又艰险。问君行何处?骡铃响云端。”

可是,抗战时期发生的一件事却叫人十分心痛!那是初冬的一个下午,骡队在镇上刚卸下陶土,装好钧瓷,头领便宣布:伙计们辛苦一年了,今天我请大伙吃豆腐菜。伙计们一听,十分高兴。可是一碗豆腐菜没吃两口,拴在路边的骡子被日军的巡逻小分队喊惊了。一头骡子冲着日本小分队就冲了过去,当场就撞伤了两个。日本兵恼羞成怒,抡着枪就朝头领打了过来。伙计们上前劝阻,日本兵竟然开枪射击,当场打死两个伙计,三个伙计也被打得遍体鳞伤。一碗豆腐菜没吃完,竟把性命给搭上了。伙计们抬着兄弟的尸体,愤怒地抹着眼泪,发誓要为兄弟报仇。那一晚,下起了雪,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茶马古道上。

“后来,他们有没有回来过?”

王教授悲怆地点点头道:“经受过这次打击后,骡队散伙了,大部分伙计参加了八路军,并誓言,‘杀掉一个鬼子兵,吃一碗豆腐菜’。以慰藉亡者之灵……只可惜那长长的骡队,后来只剩下几个老伙计带着骡子往镇上运送陶土,山道上再也见不到那恢宏壮美的骡队景象了……”

一碗小小的食物,竟包含着那么丰厚的文化内涵;一段尘封的往事,竟折射出那么深沉的民族品格和血性。

那碗豆腐菜,余味尚在……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