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语录 > 正能量

哲学的文章(精选24篇)

分类:正能量时间:2022-12-19 12:06:54关键词:哲学的文章

哲学的文章(精选24篇)

这就是鱼

文/丁肃清

“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来娘是娘……”这是一句歌词,也是颠扑不灭的实话。世事本简单,都让人弄得复杂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样板是“杞人忧天”,说是有个人时时担心天会塌下来,为此弄得吃不好饭、睡不着觉。这就是想入非非,闲得没事干了,才这样。

人和动物的区别,除语言、除能制造工具外,还会“思想”。所谓思想,也就是胡思乱想。都认为自己思的、想的是对的,这样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人类现象,水火不容的争论、层出不穷的计谋、高低贵贱的区分、尔虞我诈的买卖、弱肉强食的战争……文明,把人类一步一步地送上天梯。大脑的发达使得人类高高在上,而从高高在上的太空俯瞰地球,不过就是一个蓝色的圆体,并没有那么绚丽多彩。即便是科学,滋养人类生活,也在人类生活中埋藏了危机。核反应堆产生动力,可以把生活照耀得更亮,但它也可以是杀人的武器,原子弹就是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动车、高铁、飞机、飞船、至少还有私家车,代替了人的腿,日行千里乃至巡天遥看,已不是一句空话和神话。但是,法国人马克的《动物的哲学》早就有过“用进废退”的论证,为了不使器官逐渐退化,人们才有了另类的嗜好:跑步、骑游、爬山、太极拳、广场舞……与衰老和退化抗争。

人们向前走多远,留在身后的留恋就有多长。越是久远了的事物,也就越弥足珍贵,这些事物叫经历,或者叫历史。譬如,名车豪宅已不是富有的象征,于是就到天涯海角,到深山老林徒步,体味风餐露宿的奢侈。又譬如,海参鱿鱼也不稀罕了,走到乡村嚼嚼菜根、尝尝“农家乐”已成了时髦。收藏,其潜台词是对陈旧、稀有、残缺或将要残缺的挽留,哪怕只是拽住过往黯然而去的尾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距离产生美丽,最美的,不是在面前,而是在身后。曾经的票证,粮票、油票、糖票、煤票、香烟票……标记着一种“痛并幸福着”的情愫怀念。

那个时候叫生活,这个时候叫活着。

生活是油盐酱醋,活着是喜怒哀乐。

富有,对人的意义,就像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喜怒哀乐也是富有的一种。“思想”太多了,“满则溢”,就会大河决堤般洪荒横流,流淌得没有了方向,这就叫任性、叫肆虐。这般情况一旦发生,官人就贪污,名人就吸毒,商人就卖假,文人就无病呻吟……种种情态,都是从这个肆虐的“思想”中疯长出来的。生活被思想淹没了。

像《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这些不可复制的韵律,都是从“生活”的泥土里产生的,都是绝唱,都具有《诗经》般的意义。幸好,至今人们抒情着、吟唱着的时候,记忆得以复活。

思想可以是文化,也可以是垃圾。

有个小学生问爹妈、问老师:“菜叶、鸡肉不是垃圾吧?”答曰:“不是。”又问:“为什么和面饼合到了一块叫做肯德基,就成了垃圾食品呢?”问得家长和老师们傻眼。把正的想歪,把好的想坏,把简单的想成了繁杂,矫枉过正的逻辑始终统治了生活的现实。

思想太多了,就一塌糊涂。

“舍得”二字,一目了然,真正可参悟或践行者却是寥寥。说说、唱唱高调,这容易,真正做起来就难了。雷锋是偶像,是因为雷锋少、因为大都做不成雷锋。又有谁只想“舍”而不想“得”呢?即便有时为之披上一层伦理的外衣,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也是为“得”而找个理由。比比谁的钱财多、谁的权利重、谁的学问大、谁的威望高、谁妻贤子孝、谁说话掷地有声、谁做人可青史留名?一个“比”字,折腾的人们苦辣酸甜、神伤体惫。

干嘛非要比呢?老百姓说,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比,就是一种不服输、不平衡的情绪,“思想”就这样产生了。差不多任何思想,都源于这些思想之外的事物。看似人在享受事物,实则是人在不知不觉中当了事物的车马奴婢。庄子《逍遥游》里写大鹏鸟往南飞,一飞九万里,要飞到天边。斥鴳笑它说:“这是去哪儿啊?我也能腾跃而上,不过数尺就飞到蓬蒿之上,蓬蒿之上也算是尽头了。”它们的聪明之处是不比,谁有谁的能耐,谁有谁的目标,所以就谁有谁的其乐融融。萝卜就是萝卜,白菜就是白菜,环肥燕瘦,根本没必要再论证出个环为何而肥、燕为何而瘦的结案。勿要像“博士买驴”,此君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张纸的契约,却没有一个“驴”字。

“无欲则刚”,耳熟能详,但除了史上极少的几个圣贤外,芸芸众生根本无法做到。当然也没必要完全做到,“食色性也”,只不过对此无需过于痴迷、贪婪、固执就行了。

犹太民族有句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谁知道上帝在笑什么呢?

茶道,而今玄乎其玄,不就是用开水冲出的几片叶子啊?也就是喝杯水。哲学,特别是远离我们一段距离的哲学,其“粉丝”多多,其实那不过就是一个思想着的人在自言自语、痴人说梦般的絮叨。哲学就是哲学,没有其中一种能成为哲学的上帝。真正读得懂哲学的人是少数,而绝大多数都被那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词句蒙骗了。听听就算了,看看就算了,不必过分解读或盲目崇拜。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心无边。读书的终极目标不是背书,而应是书中人和书外人的对视和对话,谈心一样,谈心的目的是解惑释疑,而不是在背上背起沉沉的东西。

庄子梦蝶,他做一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自己还是蝴蝶?也就是一个轻松的梦呓,让后来人弄得复杂了再复杂、玄妙了再玄妙。一部《红楼梦》,连带出了一个红学派,争来论去多少年,越争越远、越论越玄。其实很简单,曹雪芹最大的功劳是解决了千百万人的就业饭碗,连他自己也根本就没有想到,他只是想写一本小说,且还没想得稿费。

无病呻吟、无事生非、闲着没事吃饱了撑的,这都是老百姓对“思想者”的不屑。

有这样一件实事,一位到海南采风的作家逛鱼市,问卖鱼的老妇:“这是什么鱼?”答曰:“是从海里打出来的鱼。”又问:“我知是海里的鱼,问你这是什么鱼?”老妇停顿稍许,不悦且大声回答他:“这就是鱼!”

上帝又笑了。

简单为好。金子就是一种稀有金属,水的化学符号即H2O,对其它事物的认知,以此类推。

在哲学里体验隐居

文/赵丰

五十岁以后,我一直在寻找着一种安静的生活方式:隐居,于是,秦岭的终南山,便成为最佳的选择。把一颗心安顿在荒僻的山野,远离红尘喧嚣,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终南山,一双脚要穿透它,并非易事,于是,我选择了在某一条沟里小住,或者选择山民的家,或者是一所小学校,或者是一座寺庙。寺庙是最佳之地,安静清雅,吃饭无忧,偶尔也会如僧人一般盘腿打坐。当然,大多时间是读书写字,偶尔也会刨出一块泥土种菜,到坡上去捕捉蝴蝶,在溪水里泡泡脚,或者聆听山虫的歌唱,在山川草木里平静自己的内心。

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研读哲学,就成为我躲避清冷、驱除寂寞的唯一方式。这是五十岁以后的事情。之前,浅薄的我无法进入哲学的文本。

在终南山北麓,皂峪不是一条大沟,可也十里漫沟,清澈的溪水成潭成瀑,成片的山石或大或小散布于溪流之中,黑色的蝴蝶过着快乐的生活。这是一条不加任何修饰而又风景天成的山沟,它的得名,源于峪中多生皂角树。峪中的山民并不成群居住,而采取着散居的方式,这为我的隐居提供了惬意的环境氛围。我是在春暖的日子走进它并小住了数日的。视野里,蛰伏了一冬的山坡透露出片片绿意,花喜鹊在石上漫不经心的徜徉,长尾摇摆不定,时而又“咂咂”叫着飞上树梢,小黑脑袋左晃右摆,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不速之客。

我的手上,捧着一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的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缓缓地翻过一页页书页,头颅低垂,再低垂。面对哲人的字句,我无法高扬起头颅,仿佛如此就可以捕捉到那一闪而过的思想。

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费尔巴哈的头像,凝视着他深邃的眼神,草丛一样的胡须,我的心头总是一片温馨。《未来哲学原理》是费尔巴哈在完全隐居的状态下写成的,应该更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果然,在费尔巴哈的感觉之中,我感知到了人对事物的爱,对思想的爱,并且在爱里面,体会出了真理的存在。

隐居在荒僻的乡村,费尔巴哈踽踽独行,忽然就来了感觉,在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在泥土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这句被认为是新哲学口号的名言,后来就进入了他书里的字里行间。

在《未来哲学原理》一书中,费尔巴哈阐述了自己所要建立的“新哲学”的基本原理,他认为新哲学是以人和自然为唯一的最高对象的哲学,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

脚下就是小溪的流水,坐在光滑、平展的石头上琢磨费尔巴哈的哲学见解,那些有别于华语规范的文字不再那么艰涩,似溪水一样从我的眼前潺潺流过。比如他认为,人是从自己出发来看待自然的。所谓自然界,它的特征是有形体的、物质的、可被感知的。如果坐在温暖的空调房间里阅读这样的文字,头皮可能要发胀,而此刻,一切都是明晰的,皂峪沟的山水草木,哪一个不具备着具体的形态呢。哪一个不被我感知着呢?坚硬的石头,柔软的溪水,绿色的藤草,黑色的蝴蝶,细碎的黄花,而我的存在和意识又被山水草木主宰着,像费尔巴哈说得那样: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转化的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肉体是基础,灵魂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它们的共同源泉是自然。

清晨或者黄昏,望着乡野农舍上空的缕缕炊烟,费尔巴哈便知道,人是不能只依赖精神活下去的;看见田野里正在生长的庄稼和蔬果,他便叹息道:人是依赖于物质而生存的;迎面来了一股风,他挥挥手说: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作用的,就如这风,它吹走了我的呼吸,又从我身上感知到了温暖……

如此,费尔巴哈的隐居便烙印着哲学的方式,具备着哲学的意义。我的隐居终南山,在山水间读完了一本本哲学原著,应当是费尔巴哈所赞赏的生命存在方式。

哲学文本的阅读很累人,于是合拢了书页,继续向皂峪的深处行进。中午11时许,我抵达终灵山庙,再朝上走,就是皂峪与竹峪的分界梁,此处向左为下竹峪,右方为上九华山的路。在此处修整自己的体力,是再合适不过了。我随地而坐,从背包里取出矿泉水和面包,狼吞虎咽起来。山坡上,布满迎春花、连翘花,细碎的花几乎均为庄重的黄色,点缀着我的眼目,心里顿时隐隐涌起朝拜之意。座座高峰俏丽的身姿遮挡了迎面呼啸而来的山风。林涛澎湃,花香飘逸,倒也不觉寂寥。

鸟不甘寂寞,跟随了我一路的一只花喜鹊大约也累了,在我上方的一棵铁匠木的树枝上欢快的啼叫。它懂得费尔巴哈吗,它能感知到自然在人心灵里的地位吗?费尔巴哈说,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一只鸟呢?它难道不是大自然的其中之一吗?

对大自然的崇拜,成为费尔巴哈生命里不可取舍的情结,他在《宗教本质演讲录》一书中这样直言不讳地说:“人所依赖的东西,就是自然界。自然界就是你所看见的、不是由人的双手和思想创造出来的一切。”是的,就如我身处的皂峪,人的力量无法创造它,而人必须依赖它而生存,而生活。对大自然心怀感恩,是人类至为纯真的情感。

那只花喜鹊自然不可能悟出我的心思,它只有飞翔,更高地、更远地飞翔,在翅膀的扑棱里,在不倦的叫声中体现它的存在和价值。费尔巴哈既然隐居在乡下,就不能不感知到鸟儿存在的意义。我不知道他隐居的地方有着什么品种的鸟儿,但他绝对会在写作和思考的间隙注视着一只鸟儿在窗外的飞翔,或者是在散步的途中凝视着一只鸟的飞行轨迹。

在哲学的关照下,终南山的一株树、一棵草、一片石、一滴水、一只鸟都仿佛染上了思想的影像,我眼前的一切,不再是那么浅显直露。成片的金黄,透露出哲学的味道。

山风就这样来了。伸手触摸溪水,冰凉。要是夜里,冰凉的水中有轮温暖的月。有时会生出如是怪诞的念头:将自己活成终南山的一棵树、一棵草,该有多好。

一把刀的哲学

一把刀生锈了,被放置在一角。又有谁能想到它曾经是多么的锋利,任何树木在它的面前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银白色的刀锋述说着曾经的辉煌。可令它未曾想到的是当它劈进树木,享受着飞溅的木片从两旁划过的同时,它的刀锋也一点一点地被磨蚀着,直到有一天他再也砍不动树木,它就被主人闲置在这湿暗的墙角。一天天的闲置和恶劣的环境加速了刀身的腐蚀,渐渐地,绣斑爬满了整个刀身,最后连它特有的金属光泽也消失了。如今的它就像一个病重的人,明知自己处在危境之中,却对此无奈为力,只能不安地等待着死亡的审判。

这把刀会感到悲伤吗?,曾经的它是那么的辉煌,再坚硬的树木,再柔软的杂草在它的面前也只能俯首听命,可如今它却躺在一角苟延残喘。当它看到其他的刀被宠幸时,它会感到嫉妒吗?

谁都知道,刀是越用越快,这是刀的品质。刀一旦被闲置,那它离生锈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而刀一但变钝,主人也就更不愿使用它了,很快它就会彻底变成一堆废铜烂铁,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说用进废退流水不腐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吗?一个人要是贪图享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那它就会像这把刀一样变得锈钝。可如果你真的身怀大志,即使因为一时犯错而生锈,你也不必感到绝望,因为你可以通过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接受生活的磨练,你就能恢复锋利的本质。只有那些彻底失去斗志的刀才会成为一堆废铁。

在大学 我学会了闹中静

文/吕洪震

我的大学生活虽然不是最为精彩的,但却是丰衣足食的,因为我总是利用课后所有的空余时间到学院的图书馆,一方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一方面练习自己的写作。在物质和精神的两个世界里,我时常忘记物质上的花花世界,贪婪地追求着精神上的生活,以哺育自己。

我清晰地记得大学三年那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岁月。或许有的同学更加认可大学是最为宝贵、也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经历,至少可以不再像高中那样辛苦的考试,你可以大量地涉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知识。有的同学会选择在大学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有的同学选择利用业余时间挣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有的会选择学一门过硬的专业技术,为以后的生存提供直接帮助。

我觉得自己比较独特,因为我既没有挣得第一桶金,也没有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也没有学到什么专业技术,我依然像一个读书人一样,选择了安静选择了稳定,在大学里,我追求内心的淡然与平和,不断地读书、学习、思考,像一个哲人一样思考着“世界的本源和人的生活、生命怎样才能充实富有”,也许是因为我选择了哲学也就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特立独行的人生,一种追求真理而永不止步的信念,所以我决定要下大功夫做一件事,而在完成这件事的途中,我将继续保持自己高尚的道德和好学不倦的品格。

我通过日积月累不间断的读书,也通过每天不间断的写作,还通过不断的思考着真理,我感受到已经在哲学的这条道路上发现了什么,也似乎找到了什么,并且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哲学不能仅仅建立在一种理论体系的建构上,而是应该永远立足于社会生产生活中,永远站在群众的角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提供精神上的指南,既不能脱离各种社会关系,也不能离开广大的群众基础,这也才是哲学最初的意义。而世界的本源也恰如人生的本质一样永远属于物质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物质就是人活着最基础最为本质的东西,离开了物质,人就不能真正生活,这就是物质生活的本质属性。人的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生活的所有形式,而哲学就是要在这个物质生活中找到一种最为健康最为积极的日常生活,当然生命就是哲学的最后表达方式,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并且记录它最美好的瞬间,也是生命本来的意义。我总是会感觉到我看到了别人不能看到的东西,我甚至通过哲学这门专业知识感到比别人要看得远一些、看问题也会更加深刻。

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而我又喜欢上读书、学习、写作,像古代的圣贤一样读着一本又一本经典。我学会了在闹中静、在静中温的生活方式,内在也变得安静和稳定,同时渐渐强大起来,直至抵达一个在生活乃至生命上的强者。

简陋租房有道风景

文/容我浅醉稍眠

我的租房,十个平方,没有窗户,狭窄阴暗。床上堆有不少书,其中三本我情有独钟,闲静下来经常翻看,忘了看电视,忘了吃饭,忘了周围的一切喧哗和宁静。它们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我平淡的生活因此尽显生机和蓬勃。

三本书分别是《外国短篇小说选》、《金刚经》、《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概论》。小说属于艺术,我在艺术的天空下傲游,我的感情常常为小说中的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所感化。我悲我喜,我忧我怒,但我快乐我兴奋,心灵常如清泉洗过一般的清澈。

《金刚经》,佛教经典读本,像一座大山,每一位想接触佛教的人都不可以逾越。如梦如幻,亦真亦假的佛教文化让我超脱人生,醒悟人生,世上之人你争我抢的功名利禄权势地位在佛家看来,全是浮云,多好的人生悟化。

人一辈子需要哲学,依靠哲学,我们懂得智慧,学会智慧人生。哲学给我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和胸襟,我看问题思考事情常常会比一般人看得远想得多深理解深,不为眼前的枝枝节节所羁绊,人生岂能不豁达和从容吗?

学会放弃的哲学

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爱过了,才会懂得世间的人情冷暖;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珍惜自己;恨过了,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才会在生活的得与失中慢慢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升华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什么无谓的执着,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学会放弃,反而会觉得神清气爽,生活会更加简单容易。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要白活每一天。是啊,学会放弃,在我们落泪以前转身离去,只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我们的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学会放弃,也许让我们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痛并不一定就刻骨铭心。经历过一程的情深缘浅,已经很不容易,但我们能走到今天,不要只说“再见!”,还要伸出我们友谊的双手,再说一句“真的很感谢,这一路上有你”。因为放弃不等于失去。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是我们追求的源泉和故乡,它能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和丰富,它可以给我们的生命赋予奇异的色彩。它像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像晓岚初开、旭日东升的晨曦,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我们在生活的坐标中去选择,去放弃。

我们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非要得到它。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甚至可能不择手段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是无法弥补的,是沉重的。其实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它,得到它并不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选择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一种权利,放弃是我们在更新自己。学会放弃会使你的生活更加美丽!

六六的哲学

文/刘红昌

六六在形成着自我,也愈发的顽皮。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妈妈给六六的形容。他顺从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懂事得让人感动,无理取闹的时候都想把他扔到大路上。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他在正直善良的前提下自由健康就好。

话多的莫言

四岁多点的六六,话很多,他在身边你就会觉得像随身携带个信号不好的收音机,呜里哇啦地播放着电台节目。他睡着了,世界都安静了。下班回来总要跟妻子说些彼此工作上的琐事,就听六六也忙不迭地争着说,常常惹得妻子喊叫并一再重申,你等我和爸爸说完之后再说。六六控制着自己,不时问,妈妈你完了没,你说完了没? 两口子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地奔波,见面了总是要说些话,不然真成了老家人说的娶媳妇就是为了床上暖脚了。六六的存在和话多是一种热闹的颇烦。我知道这种情形有一天会不复存在。那天,我跟六六说,你一天话那么多,给你改个名字叫莫言好不好?六六说,呃,我才不要,难听死了。其实,他哪里知道这还真是个好名字。

不想长大

小孩的思考有时充满着哲学思辨,竟都是些终极命题。那日,睡醒后的六六给我说了一句话,此后这句话曾被他不止一次地提出来。六六说,爸爸我不想长大。我很哲学家地回答,每个人都要长大,就像小树和花草一样,这是正常的。可是树长大了叶子黄了死了掉在地上了,六六继续问。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秋天树叶落了,春天还会长出来的,只要树没有死,我努力地辩说。六六一脸快要哭了,可是我长大了,你和妈妈就长大得都老死了,我就没人照顾了!到底是当过几年教书匠,残忍的我继续说,等我跟妈妈老的时候,你已经长大成人,就不需要我们俩的照顾,你还要来照顾我们俩和其他人呢。六六到底哭了,抱着我说,我就是不想长大。我抱着六六说,爸爸也不想长大呀,但我不哭,因为我知道哭也没用,还是要长。

我要变女生

奇葩的命题每天都有,正如乱子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一样。又是生病在家,我换休照顾他。六六灵感忽现,提出来要变成个女生。我探究性追问,为什么想变成女生?男生都是坏孩子。我奇怪他会这么认为。为什么说男生都是坏孩子。因为男生都打小朋友。那你有没有打小朋友?果果打我的时候,我都打他了。我们并没有听老师和家长说打架的事情。我了解着详情,并解释说,这不能说明男生都是坏孩子。六六依旧不依不饶地说就是要变成女孩子。我想是要瞌睡了,闹困,先骗到被窝再说。我说变女孩子要用魔法,外面有光。六六关了大灯和台灯。我说还是太亮,就顺势钻到了被窝。六六灵性,也跟着钻了进来,躺得很直,静静地等我发号施令。我蒙上被子,口中念念有词,嘟嘟囔囔背了一首床前明月光,然后说变。很显然失败了。六六穷追不舍,还要变成女生。我黔驴技穷了,只好玩起来逻辑。我在黑黑的被窝里,以一种近似天神般的声音问道,六六小朋友,你是爸爸生的还是妈妈生的?妈妈生的。妈妈生你的时候有没有肚子很疼?疼了。那你还要变成女生吗?要变。那这么大的事情你跟妈妈商量了吗?没有。那就等妈妈回来商量好了再来变女生。哇的一声,六六竟然大哭起来。我也确实不会了。只好再用移情大法。我说,魔法失败,爸爸也没有办法了,现在我们一起网上查资料,看看怎么样才能变,但是不能哭了。六六不哭了,认真地看着我手机百度。

网络上竟真有相关视频,一个外国帅哥不厌其烦地化妆,过程繁琐。中间我几次欲停,六六都不允许,坚持要看完。化妆师画完了脸部,收拾了发型,穿戴上文胸,两手往中间挤捏,竟有了一道乳沟,然后就对着镜头搔首弄姿。看着六六半脸思考半脸迷惑地盯着视频,我也醉了。又接着看了一会动画片,男人变女人的重大课题才算结案。晚上吃饭时,六六学着视频里的男子,用手将胸前一捏,跟妈妈说,手机里的那个人就这样变出来了两个奶。妈妈边吃边说,爸爸在家里给你看的啥嘛。我一脸尴尬,埋头吃饭。

闲话童心

文/孙青瑜

童心,一是指小孩儿的心,二是用来比喻“人老心不老”一族。孩童有童心,实属“童子者,小之初,童心者,心之初”的自然现象,而一个成年人若固守着童心不放,便有逆自然而动的嫌疑了。人老心不老、童心不泯、老顽童,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可同样一个意思,却是因人而异内存大别的。比如面对一个成就斐然者,老顽童不叫老顽童,而是被尊为“童心不泯”,属褒义,不但被众人夸赞,还被效仿学之。对于芸芸众生呢?那内里的含义就复杂海了,浅则说你人老心不老、老顽童,重则便被唤成“缺心眼”一枚。

童心的灭与存,强与弱,与读书关系不大,却与阅人处世的深入程度有关,也就是社会化的程度有关。社会化包括德育教条、生活经验、习俗、人情世故等,当它自主参与人的日常言行强度大时,人就成熟,如果自主参与人的日常行言强度小了,人就稚气难脱。

从中国儒家“知行合一”的理论来看,“社会化”其实就是一本“化知于心”的无形之书,只是这本书是无形的,通过一代代的言传身教已经“化知于心”了,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以一种无形之力,在左右和干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举止言行。

李贽说:“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着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李贽将童心说与读书对立,实际上是为了达以禅学中所说的“不立文字”,拒绝知识经验的参与,直接坠进自然中悟道,直入如来地面见如来。在先秦,尤其是先天八卦时代,先民的书本经验几乎于零,直入自然悟道时,没有任何的书本知识可以参照,完全是凭借直觉经验的积累,为中华文化留下几张自今还猜不透的“图”说。先民们参天悟道的成功经验,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禅无思”、“天人合一”、“忘我”,婴儿状,讲究拒绝思维,靠身体直觉与自然打交道,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参天悟道,这便是李贽抵制读书的哲学内因。

哲学理想是好,可挪到生活中并不一定受用,就算是受用,却不一定被人称道。比如我天生喜欢凭直觉办事,常常是嘴巴动,脑袋不动,一切言行举止统统交给直觉了事,所以那些社会化的条条规规自然也就很难自主参与我的言行。年近不惑了,说话办事仍像个孩子,一扭脸便被人唤作傻子。

自觉不傻,为什么别人总说我傻呢?

这个问题常常让我苦恼不已。当然说我“傻”者大都没有恶意,多是出于一种保护的心态,善意提醒我“改正”。可由于长年足不出户,社会这本大书还没有被完全化进我心里,若让它参与我的言行,我必须得时刻进入有意识状态,“有意识生活”不是我的脾气,所以“傻”与“不傻”的问题一直纠结到现在仍没有解决。为了证明自己不傻,我将网名改成“小能豆”。后来一想改网名本身,可不就是一种“傻”吗?认识到这一点,不由自嘲说:看来,我真的是一出生就处在悟道的最高层了。

哲学理想与生活理想的差别,不但是我个人生活的纠结点,也是中国哲学的纠结点,一个弃参与,一个要参与,争来论去,便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永恒课题。

打牌的哲学

文/雨凡

打牌只是一种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刻,那时,手里有什么牌已不重要了,因为下一次玩牌之前,是要重新洗牌重新分配的。而人生是一张单程票,没有回头路可走,更没有办法重新洗牌

一把牌分摊下来,人手一份,玩家手里的牌数均等,出牌机会是一样的。而事实上,从我们抓到第一张牌开始,人与人就有了差异。有人摸到“大王”,有人只摸到“憋3”,全凭运气。就好比我们降临这个世界,有人出生在乡野,有人出生在城市,生存环境不同,无论贫贱富贵,都由不得我们选择。而不同的生长环境,会陶冶不同的情操,造就不同的个性,成就不同的人生。就像玩纸牌,只要我们参与就不可避免,从第一张牌开始,确定你出牌的位置,每一步都将影响到全局。

有的人手里拿一把好牌,可如果不会运筹帷幄,不会合理利用,照样输得一塌糊涂。可见,有一手好牌很重要,学会如何使用它们则更加重要。比如说,有的人聪明能干,才华出众,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不发挥自己的专长,注定只能在庸庸碌碌中虚度一生。就算把他推上元帅的宝座,如果不会用兵,照样打不了胜仗。

而有的人明明手里握的是一手烂牌,却镇定自若,虚张声势,往往能够出奇制胜。好钢用在刀刃上,他手里的每一张牌都用得其所,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全凭他的临场判断与技巧。“功夫在诗外”,经验与技巧得益于他的日常积累,这样的人是“用心”玩纸牌的,对方已出的牌他了如指掌,对方手里还有什么牌也一清二楚,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打牌只是一种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刻,那时,手里有什么牌已不重要了,因为下一次玩牌之前,是要重新洗牌重新分配的。而人生是一张单程票,没有回头路可走,更没有办法重新洗牌。所以,珍惜现在,活在当下,把眼前的事一件一件都做好,就是成功的人生。

母亲的哲学

文/杨东鲁

中午,一位作家打电话约我下午5时到他下榻的宾馆见面,并告诉了房号。我将房号写在写字台供留言用的纸上。上班时忘了带,临到宾馆,怎么也想不起来,无奈,只好打电话到家里问。接电话的是母亲,家里只有她一人。我要她将写字台上写的房号告诉我。她说她不认识,只认得数字中间是一个圆。原来,房号是“307”。这便是我母亲,一字不识的母亲。

母亲其实是很聪明的。她未上一天学,居然认识布票、粮票、人民币,认识花牌(我们当地的一种娱乐纸牌)上的“孔、乙、己”、“化、三、千”。若论算,往往笔算、珠算胜不过她的心算。据说,小时候,外公请私塾先生教舅学珠算,舅未学会,在屋外薅草的母亲早已将口诀背得烂熟。

母亲不仅聪明,而且漂亮。打从娘家嫁到我们杨家的那天起,湾子里的娃们就开始叫她“花妈”,即至年老,又将“花妈”改为“花婆”

母亲在我心中是很伟大的。早就想为她写一组文字,惟恐笔力不支。如今母亲已经风烛残年,我得了下这个心愿。

最难忘的是母亲对我的教诲,我称之为母亲的哲学。

我哥未出襁褓便不幸夭折,母亲对我这个身体孱弱的独子看得娇贵,惟恐我上学后受人家的打骂。于是上学前,母亲轻声细语对我说:“听妈话,人家骂你不还嘴,打你你就跑。骂不听算他白骂,打你就跑让他打不着。切莫和人家打架,输了干背着,赢了也换不回五斗米。如果你是因大人家赢了,别人会指你的脊梁,说你欺小。一个人应该做到不该让人骂,不让人打,人家不敢骂,人家不敢打才是真正的强人。”听母亲的话,从小学读到初中,尽管正处文革,我还真未因和人家打骂吃过亏,左邻右舍的人都说“杨家的小子知行在理”。

母亲常教导姐妹和我“吃亏是福”。她不仅是这一观点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在生产队里实行“工分粮”、“基本粮”那当儿,队里有一个人称“雨林矮子”的人家里穷、饭量大,常常挨饿,母亲就隔三差五地叫他到我们家里吃一餐。一次雨林矮子吃完饭走后,母亲自言自语:“一升米吃完了,看那样还没吃饱。唉,每月几十斤粮食让人家填牙根!”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凭什么要白给人家饭吃。

母亲画得一手好“花”,有一手很巧妙的针线活,还会熬糖,炸“兰花根”、“麻花”,做烧饼什么的,一年四季忙。每到腊月,母亲就越发没有日夜了。帮人家绘“眼底”(鞋垫)花,做小孩涎兜、风帽。尤其是上鞋,工艺性很强,临近除夕,母亲的床头总是一堆鞋底和鞋帮等母亲上,不得不熬通宵。而这一切,又都是白做的。须知,那年月,母亲白天得出满工,那些活儿全靠“业余”揽。我们埋怨母亲,何必找这些亏吃,母亲噔着熬红的眼睛说:“吃亏是福。人活一世,哪来那么多钱赚,你多吃点亏,人家才会晓得这个世界上有你存在。”

在我的记忆里,铭刻着许多闪烁着母亲的哲学观点的格言,如“‘好’字难得”、“有麝自然香”、“情有两不是”等等。母亲除在文革中听人家讲过“学哲学”的词儿外,压根儿不懂得什么叫哲学,但她用她的一生实践了她的哲学思想,并用她的哲学思想教诲着我们。

母亲的哲学,照耀着我的人生。

鸡和鸭的哲学

文/徐亚斌

鸡和鸭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两种家禽。毫不夸张地说,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大半时间要和鸡鸭为伴,母亲每年总把喂养小鸡小鸭的任务交由我。

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我喜欢鸭子要多一些。在我看来,和鸡相比,鸭子乖巧温顺,合群友善,同伴间几乎没有抢食和争斗的时候。它们对食物的要求也不高,无论精粗饲料,还是鱼虾蚯蚓,都吃得津津有味。更多的时候,鸭子喜欢自己觅食。如果有江河、湖泊、水沟,那更是它们的乐园,在那些地方,他们可以一呆就是一整天。

鸭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守纪律,似乎很容易接受调教。记得那时我用一根竹竿,并扎上一片布条,把鸭群赶到离家不远处的那条小河,或者是收割完麦子,已经灌上水,但还没有耕翻的大田里去。傍晚,还是用这根竹竿把它们赶回家。奇怪得很,要不了几天,那竹竿简直就成了引领它们的旗帜,对它们有着很强的暗示作用。只要看到这根竹竿,它们总是特别乖巧。说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如果你有事要做,暂时无暇顾及,只要把那根扎上布条的竹竿往边上一插,它们一准乖乖地在那有限的区域内自己觅食,不越雷池一步。吃饱了,就安静地围着“旗帜”闭目养神,或梳理羽毛。

说起鸭子的友善合群,有一件事让我感动至今。记得那是麦收时节,队上正在陆续收割麦子,也准备着灌水翻耕,莳插秧苗。那天,一块地里的麦子收割完了,下午开始灌水。久旱的麦田地下,蛰居着无数的蚯蚓,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水,纷纷钻出地面试图逃命。这样的机会哪能错过,我急忙从家里拿了一只洋铅桶,赶上鸭群往地里走。对鸭子来说,这实在是幸福时光,它们欢快地散开,大快朵颐去了,我则抓紧时间捡蚯蚓,一直到夜幕降临,才想起回家。

我一手拎着沉重的铅桶,一手拿着竹竿,迎着渐浓的暮色,将鸭子赶回家。由于田埂又窄又滑,在经过一只沤肥坑时,有鸭子跌入坑内了。坑内的绿肥刚挖走,坑深足有两米,且四壁陡峭,任凭它如何努力,都无法爬上来。而此时,感人的场面出现了,走在前面的鸭群,竟齐刷刷地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有的还焦急地回首张望,也似乎在向我求救。天已经完全黑了,坑内的鸭子折腾得精疲力尽,我只有跳下深坑,把它捞了上来。就在它回到鸭群时,几乎所有的鸭子都走过来,有的用头,有的用嘴,摩挲它的脖子,以示慰问。处在远端的那几只,一时无法挤过来,就伸长脖子和它打招呼……

坦白地说,很久以来,我对鸡的印象不好,感觉它们好斗、挑剔、懒惰。为了争食,它们用身子护着食物,也有的把食物踩在脚下,甚至互相争斗,各不相让,直到鸡冠上血肉模糊才罢休;鸡对饲料的要求也高,常常要用上好的谷物伺候,而自我觅食的本领又不如鸭子;鸡的懒惰更不要说了。一只成年的母鸭,除了酷暑那几天不产蛋外,一年差不多要产蛋三百枚,难怪母亲把它们誉之为家里的“油盐船”——卖掉鸭蛋,换回一年的油盐酱醋。而且,对我们孩子来说也绝对是福音,母亲可以隔三差五煮一个咸鸭蛋让我们解馋。但鸡就不一样了,扭扭捏捏,下两三个蛋,就要停一两天,当产蛋满二十多枚时,就干脆窝着歇息了……

读大学那阵看到过一篇文章,完全颠覆了我对鸡的认知。作者对鸡是大为赞美,说它是一种“德禽”,并归纳了鸡有“五德”,什么“文、武、勇、义、信”云云。尽管内心受到震撼,却不以为然,仍死抱住儿时的理念不放,坚持认为鸭比鸡可爱。

现在想想,儿时的偏执多少有点浅薄、有点可笑。其实,纵然鸭有再多的优点,也还是有某些不足的,譬如,它们对“家”的认同没有鸡强烈,很多时候,鸭没有“回家”的慨念,心很野,常常需要强行驱赶才会归棚。鸭最致命的短板是不负责哺育后代,它们不会牵挂“孩子”。鸡就不是这样的啦,它们“恋家”,热爱自己的窝,每天太阳一下山,就早早地钻进窝内待着,无需主人操心。尤其让人感动的是,母鸡不仅用自己的体温孵育后代,而且会尽自己所能呵护这些小生命。

这一番有关到底是鸡可爱还是鸭可爱的重新审视,以及我们到底应该更喜欢鸡还是更喜欢鸭的反思,再次让我感慨万千。是啊,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辩证法呀……

偷菜哲学

文/林雨芯

相信很多人对偷菜并不陌生,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其中的一些生活道理呢?也许你现在还在埋怨现实和理想差别很大,那么就请你看看偷菜给我们什么启示吧!

偷菜的游戏动力是什么呢?排名!钱!快感!这些都是我们游戏时感受到的动力,只有看着你的钱在涨,你的名次在升,你才有很强的动力,这种冲刺的快感确实让人很舒服。这也是游戏者沉迷游戏的最大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不看看现实生活呢?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只有你不偷懒,勤劳,积累,然后合理利用自己的资源,合理的发展你的交际圈,就能很好的发展。也许你暂时落后,但是只要你“在线”时间长,一定可以迎头赶上。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大家都知道,早上是偷菜人最好的时间,很多人很早就起来,偷一轮后钱就多了很多。不是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一直坚持那么早上班或者是学习的话,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愿意起来偷菜而不愿意起来上班或者是学习呢?主要是因为心态!如果你找到一个好的目标点,你要确定时间去完成的话,你一定能事半功倍!勤劳的人,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弥补他的欠缺。中国古代商界之神范蠡就说过“勤劳是生财的第一要素”,在他的经商之道中就有提到过,这位集智慧与勤劳为一身的偶像,帮助过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还三次散财,三次白手起家,他的经历更加证明了这一点。相信那些玩的好的玩家,也是勤于偷菜的玩家!

积累是很重要的,在发展初期,一点点钱就能影响发展速度,前期的积累会为后期打下坚实的基础,记得当时玩偷菜游戏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总是抱怨缺钱,他主要是把钱都花掉了,买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东西,到真正升级的时候就不够钱用了。只好把时间浪费在等待上。现实生活也是如此,钱永远是不够用的,你只有合理的安排才能让手上有限的钱发挥最大的效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怎样合理利用资源?就要好好的规划一下,好的规划等于成功了一半。这就要用数据说话了,记得当时算过,种低级的萝卜或者白菜是最合适初期玩家,萝卜白菜成熟得快,能收好几季,每小时平均经验和钱都是比最高的,所以在10级以下时种白菜萝卜是划算的,升级快,赚钱多,被偷也不亏。缺点就是要记得8小时收一次。对比现实中,也是一样,很多人不知道现在投资什么?或者认为现在这么点钱不需要投资,其实,在初期投资一些稳定收益的,风险小的,就算是少点也不怕,初期就是要积累,如果初期就抱着像去买彩票那样的投资,估计就会走上不归之路,就算是真有人一夜暴富,那也小概率事件。只有合理的利用手中的资源才是发展自己的必由之路!

另外一点就是,你身边的人决定你的发展,在偷菜你时候,如果周围的朋友等级都很高的话,你发展的速度会快很大。所以成功学大师们都在告诫我们,交际圈就决定了你成功的大小。你身边的都是百万富翁,那么你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你身边的是亿万富翁,你就能成为亿万富翁!

偷菜可以娱乐,但是如果能用偷菜的精神去经营生活,就能给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家园。让我们用偷菜之心来生活吧!

家务活里的哲学意味

文/肖遥

与其他事务相比,家务活永远无法真正完结:衣柜书柜总是可以更整齐,窗户镜面厨具可以更明亮,地板打扫、除尘以后,还可以抛光、打蜡。

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是永远做不完的,不仅具有无限性,而且会无限循环地重复下去。家务活的重复性也昭示着生活的本质——活着就是不断地重复。

家务活的指向是向内的,类似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和反省、整理头脑或清理电脑内存一样,每当推进一项家务,都能使生活得到一重净化和优化。若想更深地体会家务活中的哲学意味,就需要学会痴迷于某些细节。

比如叠衣服,可以按照色系冷暖来摆放; 饭前摆碗放筷,可以一边移动,一边琢磨碗筷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即便切一块苹果,也可以选择将之切成一朵苹果花,或与巧克力搭配摆成一只泰迪熊。

收拾书柜,有人会按色系,将书籍摆放得像彩虹一样。我是按作者的写作风格放置,比如我肯定不会把厄普代克和舒比格放在一起,但是把爱丽丝·门罗和简·奥斯丁放在一起,想必她们都不会介意。

人掌控不了别人对自己的爱,甚至连自己的爱恨都掌控不了,能掌控的,只有眼下扫的这块地,它会明光锃亮地回馈自己,能安慰和不辜负自己的,只有手里的食材。在被琐事占据填满的时候,生活的温暖奇迹般地回来了。

家务里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可以缓解人的焦虑。独在异乡做访问学者的那段时间,琢磨怎样在厨具欠缺的情况下做出靠谱的中餐,成了我的一大爱好。有一次,我花了三个小时做面条:把面粉揉成团,把面团搓成面棍,把面棍扯成面条。其间下了两场大雨,出了两回大太阳。

雨后,两只松鼠追逐打闹着跑过院子。在寂静的午后,这场松鼠的舞蹈表演是给我一个人的奖赏。在专注做这一餐面条的时候,与其说时间好像停滞了,不如说我好像置身于时空之外,浑然不觉世事,像滚雪球一样迅速集聚变化,或像流沙一样破碎崩解。

回国后,我发现我有了一个新的爱好:不管去谁家,我都习惯钻进厨房帮主人干活,一起剥葱、捣蒜,盛饭、吃饭,洗洗涮涮,分享笑话。就像音乐的前奏和尾音,使得这场热闹来得更为完整、饱满、生动。

这正如弗朗索瓦兹·萨冈所说的那样:“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正如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

我的处世哲学

要的越少拥有的会越多,不忘以修身为本。

一个馒头意味看什么?意味着在你没食物的时候,它可以救你的命。

一碗米饭加点菜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连续两天吃方便面时,它就是美味。

一件破旧的棉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寒冷没衣服穿时,它可以让你不被冻死。

就这些东西,多吗?不多吗?如果你满足了就是多,不满足就不多。山珍海味一大桌,够吗?不够吗?如果你满足了就是够,不满足就不够。这道理明白吗?简单吗?懂了,做不到就叫不简单。

难道这就叫所谓的知足常乐?这样做不是叫不思进取吗?所以才要以修身为本。为何?

有些东西可以不用任何代价或毫不费力气去获取,这东西你要吗?我要。

有些东西要付出代价或要费些心思才能得到,你要吗?要看我能力是否能及或代价是否太大。

有些东西要付出很大代价或不是能力所能及,只有博取,你要吗?我要看情况,不取就会没命,我肯定会取,而取了之后苟活于世,宁死!

结论是,修身为本才能提高能力,有能力当然得到的才能更多。

矛盾吗?看起来矛盾,想通了就不矛盾。

至于,不知道代价多大,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取,人一生不就是都在学如何去衡量吗?“如何衡量”谁都教不了你,自己领悟。悟到了也就是得道了。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得道,难啊!

做饭的哲学

文/左右

前段时间跟朋友说了一句有点偏执的话,大意是:我从不和不会做饭的人谈生活。

不怕得罪人,我愿意为这句话买单。

爱生活的人,不一定爱做饭;但爱做饭的人,一定很爱生活。

将每一顿饭做得那么仔细、暖心,又那么充满爱意、创意,绝对是一个心灵善美的人。女厨就不多说了,今天要说的,是我这个男厨。在做饭这件事上,我自认还是很有魅力的。

十二岁那年,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大姐顾家又要务农,二姐上学,没人给我做饭。为了解决肚子饿的问题,我凭着贫乏的想象与有限的观察,开始了做饭生涯。刚开始是为了解决温饱,不顾饭菜美味与否。这一干就干了很多年,直到大学毕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厨房,才开始细心研究起厨艺来。不学不要紧,一学才发现,自己以前做的饭菜,实在难吃。

饭菜越做越好是后来的事,从第一顿最难吃的米饭到经常做出让朋友赞叹的家常菜,转眼之间,已经数十年。做饭经历让我明白:懂做饭的人,才懂每一天来之不易的日子,才懂盐米油茶的细水长流,才懂粒粒皆辛苦的节俭。懂得坚持每隔几天给你做一两顿饭的人,绝对是珍惜你的。

做饭是一件麻烦事。不但要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蔬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还要把主食做好,前前后后得花掉一两个小时。愿意花时间给你做一顿好饭的人,绝对是爱你的。

做饭不但要心灵手巧,拥有极佳的味觉,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把每一种食材搭配到极致,每一种调料用到极好处,并把自己所有的心情,灌溉进每一道菜里。懂得把饭菜不断做出新意和花样的人,把你的胃养得舒舒坦坦、身体养得白白胖胖的厨子,在这快速高效的工业社会,已不多见。

我爱做饭并不是很闲,而是每天写作很累,后来发现,写累了与其午睡半小时,不如花时间去做一顿饭。做完之后不仅困意全无,心情也轻松了许多、开朗了许多。饭后一杯茶,继续写作时,灵感便天马行空般溢出来。在我看来,一个人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生活,那么生活也会以怎样的心情回报他。做饭有时对作家来说,是最好的午休。

张曼玉说:到了我这个年纪,最喜欢的是一个煮得一手好菜的男人。

从做饭这些事上悟到很多哲学。但愿等我把厨艺练到炉火纯青时,我依旧还是姑娘们眼中喜欢的那类人。

谢谢您,老师!

文/萧倩

惊闻翁老师逝世,尽管不算突然,因之前同学发来老师状态不是很好的微信;加之老师已属高龄,如果按照潮州虚岁算,就91岁了。当确知这个消息,心里很过意不去。在老师最后的日子里,一直只忙着出游的事情,没有前往看望。那时,心里暗想,等回来再去,还来得及。

然而,世事难料,当我空暇的时候,却得知老师走了。值得安慰的是,老师走之前没有病痛,走得安详。这也许上天给予老师的弥补吧!他生前就嘱咐家人,到时不要发讣告,从简办后事,老师一生总是不要给人添麻烦。

就这样,老师悄悄地走了。

翁老师出生在上海,大学就读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工作也在上海。他青年时代命运多舛。正当他意气风发的时候,却被划分右派,并发配到遥远的青海。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夕,才得以平反,送回他父亲的家乡潮州。怀才的他,竟被分配到潮州鼓厂,学非所用,才能一直得不到施展。后来,他才到职工学校任教。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才有幸认识翁老师,他成为我的哲学老师。

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师,竟然能将枯燥的哲学,讲得灵动而有趣。他对哲学研究得相当透彻。也许他的经历,他对世间诸事洞察分明,将自己人生的体悟融会到教学上来。年轻的我们,对一些事物还不大明白,如今回想起来,老师那时已经大彻大悟。

也正是那个时候,对哲学几乎空白的我,开始喜欢哲学,觉得哲学太有用了。慢慢地,知道“黑格尔”,知道“厚黑学”。原来,懂哲学竟可以自圆其说,可以从明白到糊涂,从糊涂到明白。更可以与心灵对话,使“心无挂碍”。

那时,我就惊讶老师的博学多才。当我第一次登门拜访老师的时候。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让我明白,博览群书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那天,忘记什么事我前往老师家里。老师当时住在市总工会的宿舍,就在一楼,很好走。一踏进老师家,老师不大的客厅,墙上几乎被各类书籍占据,书籍之多令人咋舌。客厅并排安置着二张写字桌,案头各有一盏台灯。一楼光线有点暗,翁老师和他古稀之年的母亲各自在灯光下看书……

这一幕至今难忘。那瞬间,我被深深地感动着。老师年迈的母亲,还在灯下阅读着。以后每次去老师家,依然看到这样的情景。如今我喜欢阅读,难道不正是受到老师影响吗?

在以后跟老师的接触中,都与书有关。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们这些成长在特殊年代的人,最缺少的就是知识。最读无书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因此,那时的成人教育风靡一时。我们才有边工作边接受业余教育的机会。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们的工资不高,没有那么多零花钱用来买书。而老师的家,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几乎你想看什么书都能从老师家里看到。记得刚开始跟老师借书,还有点忐忑不安。老师说,买书就是用来读的,他愿意将书借给爱书的人。但每次将书带回家,都小心翼翼。因为老师很爱书,他的书不随便借出的。每次借出的书,老师都会用小本子登记着。而我一般对借来的书,都会最快看完。

偶尔,我也会去书店买书。但总会遇见老师。老师就会告诉我,最近书店又来了什么好书。当知道老师买了什么,就知道这本书我不用买了。当然,一些喜欢的书,我还是会买下,留着慢慢看。在我印象中,看书,买书,是老师最大的嗜好。尽管后来老师搬了新家,书籍依然占据他所有的空间。

可以说,老师爱书如命。但那一次,老师无私地待我,让我一直记得。那时候,报社刚成立,我从工厂改行到新闻单位当记者。还来不及告诉老师,老师不知道从哪获知了消息,当即打电话向我祝贺,并说他准备几本书送我。当我到老师家,老师已经将他珍藏的有关如何当一名新闻记者,记者的写作技巧等书籍送我。我顿时愣住了,老师说,你是“半路出家”,这些对你也许有用,都拿去吧!

手捧老师的书,我掂出了重量,那是老师对我殷切的期望。

如今,老师永远地走了,但老师的教诲却让我得益一生。在这里,我要对您说一声:谢谢您,老师!

同学告诉我,那天送别翁克庚老师,同学们为老师送上了挽联:

一生献忠贞南山松柏长青翠

九天含笑意故园桃李又春风

幸福的哲学

幸福是一种感觉,哲学是一种思考,我们思考幸福来的更快的感觉。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的不同,对幸福的理解,自然是会有差异的。于穷人而言,得到金钱是一种幸福,于富人而言,精神的充实才是一种幸福。我们不能说幸福与金钱物质无关,但是幸福,是上升到精神层次的一种理念。无尽的欲望,永远是阻碍我们通往幸福道路的障碍物。知足常乐,古人早就道尽的哲理,又有几人能看透。

于我而言,我的幸福,就是简简单单。出门在外,父母的一声惦念;同学录上几句美好的赠言;情人发来温情的短信;冬日午后的一杯热咖啡;枕床相伴的书本;还有春花秋月、夏荷冬雪,还有蓝天白云和大海。仅仅是这些,我都能感受到幸福,感受到活着原来是一种享受。

可是,我也有不幸福的时候,当我迷茫,当我孤单,当我无助,当我失恋,当我的亲人别离,当我的友情遭到背叛……

所以,幸福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多去珍惜,当我们不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安慰自己,幸福从前来过,幸福在后面等我……

水的哲学

文/静水

水无色,却可以适合各种颜色,任何色彩都离不开它的调和。没有了水的参与,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了色彩。任何星球,没有了水,只是一片灰暗,月球如此,火星如此,其它也当然不会存有异样。

水无形,却可以生存于任何形状,哪怕它千奇百怪,尽管它千变万化,都适合,都适应,都舒贴自然,都无所谓。

水无味,人们常说真水无香。然而,任何调味都少不了它的参与,却可以调解成各种味道。

水无求,滋润万物而无声,不需要任何报答。

水至柔,无棱无角无剌无生硬,置身于其中,或润养万物,尽显柔情。正如有诗中所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水谦卑,尽往低处走,而无怨无悔,其胸怀所至,终可以成为溪,成为江河,成为海洋。

水无坚不摧,当它的力量得到足够积蓄的时候,它可以排山,可以摧毁一切。万能水压机,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

无色可以成为各种色彩,无形能够塑造为所有形状,无味可以成全一切味道,无求却让万物对其都有所求,谦卑却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敬仰,至柔却能够无坚不摧。

正是由于诸多的无,造就了自己诸多的有。水无所不能,无所不为。难怪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会得出如此精彩绝伦的论断:上善若水!

水的品质,铸就了水的品德,大可以谓之为水德。水德之于人生,其启示颇多,又极为深刻:无就是有,有就是无。

真水无色无香无形,真人当然可以无求无名无利。大可不必因此而觉得自己吃了大亏,老子他老人家早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君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是身存,以其不自私,故能成其私。”

这是对人生最哲学的思考,无中生有,得而有失;反之,亦然。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要刻骨铭心,——上善若水。

我们应该崇尚水德,追求水德,弘扬水德。

母亲的蛋糕哲学

文/吴昆

小时候我长得比较消瘦,性格也属于沉默寡言的那种,所以在学校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当时班里有个男生特别调皮,经常带着班里的同学一起笑话我,叫我不会打鸣的小黑鸡,我说不过他们,便只能受闷气,有一次他们又来欺负我了,我终于没忍住,哭着跑回家了。

母亲问我为什么哭跑回来,我说明了原因,求母亲明天去学校去帮我教训他们,母亲没有表态,只是说让我先回房休息。我也只好回去了,第二天早上母亲递给我一只盒子,我打开一看竟是母亲亲手烤制的蛋糕,满满的装了一盒子,母亲说:“去把蛋糕分给那些欺负你的孩子吧。”我很惊讶,当即就不干了,但是母亲一直坚持要我那样做,我也只能照办了。

到了教室里,我捧着盒子走到那个男生桌前,他疑惑地看着我,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我母亲烤了一些蛋糕,叫我带一些来给你们吃。”说着我便招呼其他同学过来,那个男生惊讶的看着我,我又对他说道:“尝尝吧,很好吃的。”于是他便拿起一块尝了尝,然后向我说真好吃,然后他又向我道了歉。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同学欺负我了,反而更多同学愿意主动和我玩耍,帮助我,我自己也慢慢变得开朗了些。

一天晚上我忍不住问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母亲说道:“要想别人好好对你,首先要想想自己是怎么对别人的,你天天沉默寡言,不和其他同学交流,自然会被孤立起来,被欺负了。但是你被欺负后不仅没有报复,反而送给了他们蛋糕,他们就会觉得不好意思,并且觉得你是个不错的人,和你的交流也就多了,你们的关系自然也就好了,这就是我的蛋糕哲学啊。”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遵循着母亲的蛋糕哲学,做事尊重别人的意愿,乐于替别人想一想,乐于帮助别人,待人接物诚恳真诚。时间长了,别人也同样的真诚待我,当我有危难的时候也会帮我一把。母亲的蛋糕哲学让我懂得了:要想别人善待你,首先你要善待别人。

种地的哲学

文/人在天涯

-----此篇文章写在刚刚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时间。那时爷爷是我的骄傲,我是爷爷的自豪。在爷爷深刻的皱纹里我读懂了哲理,在他稀少的话语里我明白了人生。爷爷现在已经离开我两年了,但我还是感觉他还生活在老家,音容笑貌是那么清晰,把这篇文章拿出来,聊慰我想念的心

一年黑土地种花生,沙土地种玉米。玉米只长瘦瘦的秸儿,花生疯长了叶子,收获简直不能提及。第二年,还未动手,我就完全失去了希望。我对爷爷说:“徒劳无获,没什么价值。”

可是,爷爷老骥伏枥地种着自己的地,并语重心长地我这个毛头小伙说:“孩子,你知道玉米,花生的脾气,黑土地,沙土地的秉性吗?试着交换一下,放弃了播种,就等于放弃了第二年的收获。”

第二年,我黑土地种玉米,沙土地种花生,玉米和花生获得了空前的收获。

当我背着行囊从师范学校,回到已别三年的家乡土地上。我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上我的课,批改自己学生的作业。只要你“成绩好”,只要学生“你听我”,就行。学生见我如见猫,老远就逃避我。学生更不敢说自己喜欢什么,什么。后来一考试,成绩平平。

正当我脾气烦躁,心灰意冷的时候,再也不敢想象美好的前景。这时,爷爷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交换一下,多锄草,施肥,会有希望的。”

爷爷的话如一块滑石,在沉寂的水面激起涟漪;如一股清泉,流入我干枯的心田;如一块火石,再我的心灵深处撞击出希望的火花。我想起了欲放弃的两块地。现在,我如果放弃了,失去的不仅仅是两块地,还有……

我马上换了“武装”,放下自己所谓的“尊严”.我把笑脸给学生,还给他们快乐的天空,和他们聊天,谈心;一起讨论,做游戏,分别给他们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让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去耕耘。

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在属于他们的那块土地上,空间里,尽情地畅游探索耕耘。不久,一声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声在课堂上徜徉,一篇篇文章飘香在他乡;一双双灵巧的手,一枝枝五彩的笔在大赛中屡屡获奖;……

这时,我由衷地想说一句话:“感谢爷爷,感谢两块地,我知道‘交换’意味着什么……”

小马的哲学

文/小小的希望

“我的人生基本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静态就是睡觉,动态就是翻身,你难道忘了吗?”每天早上我叫下铺小马去上课时,他总是睡眼惺忪,略带怒色的用这句话反问我。

这时我就知道他是又想逃课了。

在大学“必须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已经成为不是秘密的秘密了。但我仍希望他能去上课,尽管他不去每门课依旧都能考得很好。他属于那种天才型的,临考前一突击就万事大吉,所以从未担心挂科。他每天生活的无忧无虑,开开心心。用他的话说“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快乐呢?”他的人生信条就是“男人就得对自己好一点,干嘛整天给自己施加学习压力让自己愁眉苦脸的,像谁欠你钱似的。”

然而,今天我习惯性的叫他起床,我知道他是不会去的。可是,我刚喊出他的名字,他马上就起床,像大一军训时那般迅速。我马上愣住了。感觉他是不是受刺激了?平时他可是必修课都很少上的,为什么今天他会上修辞选修课。他是怎么了?

从昨晚听到雅安地震的消息他就没有往日的快乐。记得昨晚我问他:“小马,你说,今晚雅安要是下雨了,那可怎么啊?听说有的人家的帐篷很简易,雅安可是“雨城”要是下雨,他们的帐篷会不会……”小马马上面带怒色地说“赶紧洗洗睡吧!你这乌鸦嘴!就不能说点吉利的话吗?”

昨晚卧谈的内容始终围绕雅安。包括人们如何解决吃住、饮水、是否能用上电,那里的通讯是否畅通,小孩子会不会留下心理阴影。总之,我们聊到很晚,很晚。因为我失眠了!小马在我们宿舍一向睡的很早,每天早上又起床最迟。有时还逃课睡觉。他可是我们宿舍名副其实的“睡神”。

今天奇迹竟然出现了。到了今晚的卧谈时间,我将自己的疑惑告诉了他。后来我才恍然大悟。他说:“昨天的地震,让我想到了很多,昨晚我梳理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不想再颓废下去了。雅安的孩子失去了家园,他们没有教室安心上课,而我生活如此安逸,竟然每天将时间虚度在床上。昨天一个12岁的女孩因救自己的弟弟而受伤,而我这样虚度大学时光,以后拿什么照顾我的家人呢?以后我要改变自己以前的恶习,好好学习,不会再虚度时间了!”

那一晚,他的一席话让我深思,我又失眠了!

中文系

秦江涛

菱的哲学

文/寒石

菱是别具江南意味的植物之一。多水的江南就该有菱。北国的水太寒彻,南方的水又太狂放。江南的水清浅温驯,正适合低调内敛的菱。

菱属于小家碧玉,并不需要太深阔的水面,不喜好跟人争尺长寸短。一株菱在一个池塘旯旮安逸自在,或者一条沟汊缺口自给自足,没人会感到意外。但如果让它遇着一片宽阔的湖淖,一样长得热热闹闹、坦坦荡荡。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芰菱有湖泺处则有之。菱落泥中,最易生发。有野菱、家菱,皆三月生蔓延引。”菱是通过子实繁殖的。一枚菱角沉入湖底淤泥层,第二年就会长成一株悠然的菱,安安静静在水面上划着圈。菱的叶是稍具弧度的小三角,表面油绿光亮,通过叶柄呈弧状一圈圈向外幅射,每一株菱自成一个弧形体系。菱的叶柄自带气囊,使得一个个绿色生机的圆弧能够完整地浮在水上而不沉陷。暮春时节的菱苗刚开始繁荣,菱们各自经营着自己的领地,彼此秋毫无犯。圆与三角的共生融合关系,在菱身上得到完美呈现。或许正是看准了菱的这一特征,菱农们在栽苗时适当留有余地,让菱们和谐相处,避免相互侵轧、掠夺地盘的情形出现。

菱开白花,白里透点粉,粉到让人忽略不见;拇指肚大,也是一副细碎安妥的样子,让人见了如同没见。白居易诗云:“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说的就是菱花的小而无瑕,将一幅幅菱塘水彩呈现于人前。老家非菱产区,认识菱角比菱早得多。有时候,父母上街,偶尔带回一捧墨绿色怪异的果实回来,说是“老菱”,这是我最早认识的菱角。老菱头角峥嵘,两个角蛮横地张开,硬极,像极一具带角的牛头,煮熟了通体漆黑,越发像水牛首了。吃老菱不易,得用刀切或锤子砸。生老菱生脆鲜甜,熟后面粉回甘,可闲食,也可入菜。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总难免要拿莲作比对:菱叶菱花的琐碎与荷叶的满圆、荷花的美妍高贵,简直没有可比性。在一池水草混生的池塘里,莲是当仁不让的明星。菱的颜值甚至不及蒲、茭白和水葫芦。蒲、茭白以高挑的身段、柔软的身姿取胜。水葫芦马蹄状大气的叶和紫色幽静的花,也远甩菱几条街。但是,在果实的比拼中,菱角以出乎想象的奇特造型赢得先机,那份飞镖状的坚硬与锐利,让人印象深刻。菱本身又那么柔弱,菱角又如此甘美,没有强悍的武装怎么在险恶江湖立足?一枚武装到牙齿的菱角在莫测水世界让人觉得安妥。馋嘴的鱼对它毫无办法。即便人,在水下或餐桌上,也得对它多几份敬畏。造物赋予菱角的形状以深意。

菱角有“水中栗”之称,其口感、材质皆与栗子近,既可生食,也可熟吃。以菱角入馔,煎炒烹炸,红烧酱烤清蒸,无不适合。“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李时珍《别录》),居然还可以减肥。

世道江湖,貌似愚拙的老实人、老好人,必有独属自己的生存之道。不然,菱何以安放自己?

家是温暖的心

文/绿苔

《围城》里,钱钟书写过这样的话:家庭是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内的鸟想飞出去。是多么形象而又贴切的家庭成员的心理。但是,当家里有一颗温暖的心,时时将你牵挂,时时期待你的归航时,你是否还会像那只挣脱笼子的鸟?!

当我坐在办公桌前面对电脑疲惫不堪时,我想脱下疲惫的铠甲,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好好放松自己;当我在秋天的大漠被漫天的黄沙席卷时,我想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打开水龙头冲掉满身的沙尘;当我在冬天的荒原行走时,我想走完这个荒原,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让橘色的灯光温暖我被寒风吹疼的脸庞……家,总在这样那样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快乐时,家是我回家释放情怀的地方;忧伤时,家是我寄居思绪的地方;幸福时,家是我哼唱小曲的地方;痛苦时,家是我放心流泪的地方……家,是那样普通,又是那样神奇。或许,你的家是一栋华丽厚重的别墅,或许,你的家只是几十平米的公寓,再或许,你的家仅仅是租居的一室,只容得下一张床一颗心。但是,有了家,便有了安放身心的场所,有了互相取暖的屋檐,有了心与心碰撞的轨道……家,真是一个充满魅力充满无限向往的字眼。其实,我真的想说,家,是一颗温暖的心。哪怕家是一座白天无人的大宅子,哪怕只是夜晚才能归去的帐篷。有了那颗温暖的心,家,便有了全部生活的意义。

有时,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简单得一目了然的人,在这尘世,不求大富大贵,不求人中翘楚,不求物质丰盈,不求人上之人,只要一颗心,足够。其实,我又是那样地贪婪,要的是那样的一颗心,虽小,却内涵甚厚。向心取暖,向心索情,谁又敢说这样的要求小呢,委实是比荣华富贵要贵重得多的要求。能给我这样一个家的人,我便认定了他。因为他的心为我而暖,他的情为我而生,这样的家有了家的实质意义,有了家的全部内涵,有了我敢于安放的空间,有了我愿意为之拣枝筑巢的信心。林语堂说:女人是水,兑入酒中是酒,兑入醋中是醋。足以说明女主人对家是何等的重要。或许,你住着超豪华的宫殿式房子,却茫然不知生活的情趣在哪;或许,你在门前的绿坪上,牵着萨姆耶却不知思维在哪放飞。也许,你在那顶帐篷里旁边贴着一颗温暖的心,你便会快乐百倍地和他一起数星星;也许,你在那低矮的屋檐下做着粗茶淡饭,也会满心欢喜。因为,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时,你的那颗温暖的心就要回归,谁说这不是家的温馨和实沉呢。

童年时,家是一声呼唤,母唤儿归的声音是天下最动听的音乐,不管草庐还是鱼鳞瓦,都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因为那是儿时的全部。童年,是我们一生最质朴、最纯洁、最崇高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自在地笑,自由地梦,一幕幕总是那么温柔,烦恼与麻烦离我们是那么遥远。长大了,儿时的那个家再也圈不住放逐的脚步,可是,在世事的喧嚣和自我的冲突中,家召唤着我们心中的童真。它就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轻抚着我们安然进入甜美的梦乡;也似那强壮的臂膀,可以承载起我们无尽的负担;还似一盏看不见的明灯,温暖着我们的内心深处。它抚平我们已经凌乱的翅羽,烙平岁月的沧桑在我们脸上印下的纹路,修补我们久经杀场的盔甲上的裂纹。它让我们忘掉现时的恐惧,超越时空带我们回到了童年。家是一个感情的港湾,家是一个成长的摇篮,家是一个灵魂的栖息地,家是最能让自己放纵的地方,家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家是这一颗温暖的心和那一颗温暖的心共同安放的地方。拥有它时,它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肺也找不回。家,真的就是那颗温暖的心哪!

家是一种文化,家是一段时光,家是一种情怀。从童年、少年、青年一路走来,父母的家,自己的家,以至将来儿女的家,离的开是那些家里的陈设,离不开的是家里的温情。男人和女人是家的永恒,男人是哲学,女人是诗。没有诗的哲学是枯燥的,没有哲学的诗是肤浅的。哲学理性而诗感性,男人要想读懂诗,要先弄明白自己的哲学;女人想要理解哲学,就要先明白自己这首诗,深度的哲学只有配上适当韵味的诗才能共鸣。有了那颗温暖的心,才会有那三生石上的不变情怀,也才将家的文化发挥得璀璨,也才将这段时光打磨得珠圆玉润,生活也才有活色生香的趣味。

有人说,家是温馨、宁静、安全的港湾;也有人说,家是清新、甜蜜、丰润的田园;还有人说,家是远方游子漫漫长夜里心灵的牵挂,是温暖的源泉;更有人说,家是一首浪漫的歌,吟唱的是家人甜蜜的爱,是一个美丽的梦,描绘的是家人的和睦和幸福;是一栋温暖的草屋,让每一个家人在这里倾情释怀,享受生命的璀璨。

我说,家是那颗温暖的心。有了这颗心,家,便有了温情,有了实质,有了全部。

“够了”的哲学

文/蒋勋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名牌车子。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一点。

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一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会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

这里面一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吧!

我觉得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找回这么多人的自信。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静静的,不想去惊扰别人似的。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