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伊甸湖》的导演致个敬,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与《不朽的园丁》导演一样,现实写实风格的导演都有股责任感,他们放眼整个世界。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有了种种经历,也许电影结束后我们会因故事情节而感到无处释放的憋屈,但更令人窒息的是故事不是故事,而是正在不知名地方上演着的现实,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看过一些影评,有观者认为导演展示了人性的恶而忘了传达真善美,我觉得不是这样。《伊甸湖》这部电影导演重在不干预地写实,而不像《隔山有眼》(TheHillsHaveEyes)那类电影,重在满足重口味心理。虽然都传达出了一种恐惧信息:世界并不是个没有危险的地方,《伊甸湖》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本片故事主要发生在森林与湖边。透过镜头,我们能感觉到那些或高耸或茂密的树林和或浑浊或黑色不起涟漪的湖水,都成了掩饰罪恶的帮凶。每个故事的发生都有其偶然性和特殊性,抛开这些因素,我们试试来寻找一些共性。因为与片中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且频率不低。
对于片中那对情侣,大家可能会说:“哎呀,怎么那么不小心,那种地方,也不带上防身的家伙事儿。人生地不熟的,息事宁人,遇事忍着点儿,躲远点儿不就得了。怎么那么没用,碰上就认栽”之类......其实片中的那对情侣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普通,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平凡的人生。试想一下,我们之中有多少能是武林高手或智多星呢?遇见那种情况有能力冷静轻松应付过?其实,现实中,即使你什么都没干,再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也有绕不过事儿找人的时候。有太多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馒头能引发血案,一块儿石头能令人疯狂,小学被同学无端找事,中学男同学被抢过耐克球鞋......整个过程都是被推着走,没人能有效喊停。惨剧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
除了那对情侣,片中还有几个青少年,几个成年人。少年中有个小团体,带头的孩子很横很暴力,是个恶霸,领着一条对生人不友好的狗。少年中还有一个时常被小团体欺负的孤僻少年。几个成年人是组成小团体少年的家长。并且很容易发现,几个少年家长之间,一如少年团伙,有决定权的是恶霸少年的父亲,其他人都因恐惧而被胁迫着违背自己的意愿行事。
看到这里,是不是发现生命惊人的重复?那么,有多少成分是自我呢?这里有两条线索:教育和基因。
其实太多的父母,不知道为什么生了孩子。连自己都教育不好任性放纵,又怎么能树立榜样负责任教育好孩子呢?咱们有句话叫“三岁看老”。孩子最先的学习是模仿,上学之前的家庭环境已经让我们性格习惯养成,上学之后又有多少机会超越环境形成新的自我呢?再加上学校的环境,如果没遇到关心自己的老师或关心不过来的老师呢?如果所有的同学邻居都是类似环境长大的孩子呢?所有人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一个模式,这时超越所处环境就是一道人生难题了。不依靠自我意识的形成并合理做出判断,是很难有相应学会避免悲剧的行动的。大多数孩子也就迷失在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过程中。以成为让所有人都怕的象征为存在的意义,理由是自己父亲就那样,没人管得了自己,自己可以随性放纵,想怎样就怎样,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只要最暴力。我们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暴力呢?因为暴力不用动脑子,简单直接,立竿见影。而人们没有耐心,目光短浅,并能从中享受到快感。我们人类的愚蠢让自己盲目追逐很多类似的东西,例如drugs.有话说: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后果。我想,很多代价可能太贵了。而自己得知报价时已经透支太多,因而太晚了。
就像狼人月圆之夜丧失理智化身为狼的宿命,你害怕自己流淌的血液么?你害怕自己成为和醉酒粗暴的父亲一样无能又独断的人么?你还敢要孩子么?美国有个关于犯罪率的调查,研究了一个州。说发现罪犯的家长有很多也是罪犯,而当很多女性选择不要胎儿,该州的犯罪率降低了很多。于是该州给予女性决定要不要胎儿的权力。
但我相信,生命的自发性使每个人都想超越前人并为之努力,因为那才是自我。可找到自我并坚持自我绝非易事,也许走了一段会发现与命运掰手腕好难,最后还是败下阵来与自己想否定的前人殊途同归。只有真正的勇者才会努力克服按自己意愿走下,自我经过不断考验,才能坚持出来并形成。片中所有的少年都有动摇的时候,那几处短暂的动摇是其自我意识体现的闪光:领头男孩的狗死了,他很伤心,你能发现他有爱,在他失狗的那一刻他明白了什么才更珍贵,他一边抚摸着正在失的伤犬一边奋力扔出了男子的车钥匙,大声嚷:“谁要你的车钥匙,走开!”可是没人能告诉他该怎么处理自己的悲伤,他本来很少思考的头脑此刻又被疯狂填满,于是他又重复了环境给他的模式:以暴力泄恨复仇。我认为,这个少年没有自我,因为他没有思考并真正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也没有思考的机会,因为以他的地位他没有必要思考:大家都怕他。反抗他就挨打受惩罚。没有独立的邪恶,大家一起受。其他孩子尽管都不愿意,但没有一起反抗制止领头的少年,因为恐惧只是旁观甚至成为打手帮凶,其实是变相纵容害了他。结尾处领头少年爸爸要包庇自己儿子,几个跟班少年家长的态度与自己孩子的表现一样,这不是生命的重复是什么?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反之亦然。
片中跟班的几个少年是跟着领头少年混的,不愿意伤人杀人。他们不愿意,与其说是心存善念,不如说是了解疼的滋味和恐惧。他们一定挨过打,于是他们理解那滋味并不好受,在要求同样对待别人时,他们会思考并判断,形成自我意识。老说“吃亏是福”,我认为意思是“吃亏会引发思考,使人更有分寸感,是种祝福。”但是恐惧使人停止思考,他们没有想到团结起来制止领头少年,自己也没有强大到能坚持并贯彻自己的意志,环境的惯性及经验告诉他们:自己的家长也是这么做的。于是他们也重复了生命,选择了在胁迫下屈服并离自己初衷越走越远直至无法回头。“不是...,就是...”,选择就是这么残酷。
但是,我们不能在基因与教育问题上“拼爹”并作为个人的借口,我们也没得选择。如果说怪父母教育出身不好,那父母是不是又可以怪罪他们的父母呢?那何时才有头呢?把罪恶全加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