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隋唐时期巨鹿人,属于汉族人,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唐朝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就是因为有左光禄还有魏征等人的建议,他们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直言进谏的大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是唐太宗说的,其中的以人为鉴,对于唐太宗来说这个人就是魏征,所以说魏征对于唐太宗有着很大的影响。唐朝时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唐太宗的虚心纳谏,所以能够全面的了解国家的状况,使得当时的政治清明,国家全方位的进行开往,整个社会非常的稳定,以至于当时夜不闭户,家家过的富足。魏征在世的时候,亲厚一共向唐太宗劝谏200多次。在他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为魏征立碑,自己亲自给他写碑文。魏征能够得到皇帝对自己的如此评价,非浪得虚名。而魏征作为一名大臣,敢于触犯龙颜直谏,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形成。因为魏征的直言纳谏,所以唐朝才能够如此繁荣富强,魏征为了唐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有一次,魏征请假上坟,抓住机会的皇帝想要出去游玩一会,不料魏征提前回来,向皇上提出自己的疑问,为甚所有的打猎装备准备齐全了,却没有去。面对这种情况皇帝自然很尴尬,有了魏征在,怎么好好玩耍,于是找借口说突然取消的。当时还有一件事情,皇上有一只很是喜爱的鹞鹰,魏征有要事要与皇帝商量,但皇帝怀中的鹞鹰一直叫个没完,就这样皇帝把鹞鹰活生生的唔死了。关于魏征直谏的事情自然不少,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就是这么亲密的关系,可是为什么魏征去世以后,李世民毁掉了为他所题写的碑文呢?这中间的缘由有以下几点。
一、举荐了不该举荐的人
根据历史记载,魏征当时为李世民推荐了几个官员,分别是侯君集还有杜正伦,这两个人都和太子李承乾关系匪浅,这样就牵扯到了将来的立储问题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皇位继承人可以说是皇帝的大忌,但凡是大臣牵涉进去,一般九死一生。举个例子来说,在三国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陆逊,因为涉及孙权的继承人问题,被孙权大骂,使陆逊恼怒死去。皇帝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大臣们参与到皇位继承中去 ,这样就会有篡位的意思,皇帝们决不允许有人来动摇他们的帝位。继承人都是自己挑选才对。虽然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很好,可是一旦涉及立储的事情,那么就算是朋友也不行。魏征这个人太有威望,要是参与到立储的问题中,那么夺权就容易得多了。所以李世民坚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这种事情,不能有外人参与。魏征大力举荐的这两个人,与储君有这么近的关系。是导致李世民砸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交给了史官劝谏的资料
李世民纵然是一个贤君,可是他身上有一个污点,那就是玄武门之变,这是他无法掩饰的,这件事对他来说影响很大。虚心纳谏,塑造形象,李世民对于名誉十分重视,这也是他能够容忍的很大原因。但是魏征的做法却是将自己的所有劝谏资料都给了史官褚遂良,这样万一资料中有他的老底,公然给后人看,让皇帝李世民很是气愤。要是劝导的材料中有什么对李世民不好的事情,那就对李世民的自身形象有了影响。李世民是最看重自己的这个名声的。
三、可能谋逆
不仅是魏征推荐的这些官员有谋反的嫌疑,他自己也有。魏征以前是李建成身边的心腹,所以魏征经常劝导李建成,要杀死李世民,否则养虎成患。魏征年轻的时候,做过强盗还有道士,他亲眼见证瓦岗头领和李密之间的你死我活,所以他很清楚党争的残酷性,才会一直建议李建成除去李世民,以绝后患。魏征能够什么都敢说,或许早就揣摩透了皇帝的心思。
四、《西游记》的记载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魏征从第一次是促使唐太宗的还魂,再到第二次是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这两次都和李世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袁守城为了举荐泾河龙王,专门找到了李世民,希望通过李世民下令,让魏征停止对自己的追杀。谁知,最后还是被魏征所杀。后来龙王阴魂不散,一直缠绕太宗,太宗这边也是很冤枉,本来这件事跟自己就没多少关系,反而背了个黑锅。随后还发生了魏征带着李世民参观地府的事情,导致李世民很忌惮,活着的时候,李世民不敢处置他,在他死的时候,才敢毁了他的碑。当时太宗一共对着墓碑砸了二百六十锤,与唐朝接下来的寿命相吻合。不过这些都是西游记中的记载,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纷争,毕竟神话故事也是根据现实改编的。不管怎么说,李世民还有魏征这两个人都是恪尽职守,一个敢于进谏,一个懂得采纳意见,才有了后来的唐朝盛世,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唐太宗理智战胜情感,魏征直言纳谏,这种关系在后世中很难得。要说起唐太宗的性格,是十分宽容的,要想到魏征大胆妄为的对唐太宗,他早就没命了。在李世民砸了墓碑后,于公元645年,觉得自己有过错,十分后悔。最后又恢复了他的墓,优待魏征的后代,让大家都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