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节日习俗

土家族丧葬习俗文化有哪些?土家族丧葬习俗介绍(2)

分类:节日习俗时间:2017-07-11 18:57:59关键词:土家族,丧葬

QQ截图20170711190102.jpg

     等丧事宴席安完了,夜也已经深了,灵堂总管便安排唱孝歌的活动了。

     唱孝歌时,乐师们在灵堂前围坐成一个半圆,中间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桌上全是好吃的菜,还有酒、水果等。唱歌的人一边敲鼓一边演唱,一人唱毕,下一人接过鼓来继续唱。唱到高潮时,甚至是一人唱,多人和,有时候是几个人互相对唱,你取笑我,我挖苦你,其内容与绕棺相差不大。

     但是,很多时候,现代音乐也融入其中了,乐队表演、舞狮子表演等守灵的活动似乎为丧事增添了几分色彩。一般情况下,亲友们多坐在灵堂周围,陪伴死者,因而又叫"守夜"。

八、开棺出殡。

    土家人的出殡是在清晨(拂晓前后)举行的,一般是在将死者下葬之后天才亮为宜,意即死者平安"上路"。出殡的这天早上,在风水先生的引导下开棺,其主要目的是让亲朋好友最后一次瞻仰遗容,这也是一个比较盛大的仪式。至亲好友往往嚎啕大哭,甚是凄切。出殡是将棺材从灵堂移到地坝里,再从地坝抬到坟场。

     土家人送葬的队伍是庞大的,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花圈、鞭炮在前面开路,棺前必须一人丢纸钱在送殡的路上,谓之丢"买路钱"。相传送殡上山,沿途有饿鬼阻路,故丢纸钱于路途,施舍于众饿鬼。

     孝子手端灵牌走在棺材的前面。

     路途中,棺材不能停下,更不能靠地,一旦落地就视为不吉利。所以,出殡时,往往需要较多的男子轮流抬丧。抬棺材的人还抬着死者在棺材里不停地抖动,俗话说是死者不愿意走,孝子必须下跪,请求死者不要这样;一遇见难过的桥或者难走的路段,孝子就会马上跪下来接灵,哪怕面前是刀山火海也得跪下去。一般出殡一次,孝子要下跪达十次之多。当到达下葬地后,众人小心翼翼地将棺材放入事先挖好的"井"【即埋放棺材的土坑】中。

     风水先生【即地理先生、阴阳先生、道师先生、巫师等】先在井中做一场法事,既是向阴间买地,又是替活着的人为死者祈福。有狮子送上山的还有狮子滚井这一道程序。然后风水先生拿着罗盘测量方位将棺材拨正。【即将棺材雄头的顶点、另一头的正中间对准某一座山头,拨到三点一线时才算方位准确】然后再进行最后一次清棺,打开棺材时必须用黑伞把推开的部分遮住,以防死者见天。

     这时候,围观的人千万不要站在棺材的上方,以防自己的"影身"【土家人迷信的说法,即自己的灵魂或者魂魄】被关在棺材里,这一辈子就会不得安宁。

九、下葬砌坟。

     仪式结束后,帮忙的人将棺材置于井中掩埋。然后再掩盖上土,若是该墓周围还有其他坟墓的话,孝子必须在其坟前点上蜡烛,烧上纸钱,旨在使死者"融入"到该群体中去。 

     砌坟是帮忙的男劳动力的事情,即用石头、泥土砌一个长方形或者半锥形墓状。迷信的说法就是为死者造一座房子。

十、润七回煞。

     土家人死后,他的儿子或女儿要为他守孝七天,每晚会到坟前送亮。如果女儿已经出嫁,在守孝期满了以后再过七天,女儿要回娘家为死者上坟。同时,在死者下葬三天后,其后代要为其上坟,又名"垒三坟",即用掘土工具,为其修缮坟墓。当晚还要再次点上大的蜡烛,放鞭炮等。

     "润七"就是从死去的那一天算起每过一个七天就到新的坟地去为死者点灯,烧纸钱,放鞭炮。"润七"一共有七七四十九天,也就是要润七个七。

     "回煞"是风水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祭日推算出来的,说是死者去地府报道后要回家来看一看,第一次回家的那一天就是"回煞"。

十一、立碑纪念。

     土家人死后,后代为了不忘记祖先,除了在家中设立牌位,还会在死者死去后不久的日子里为其立碑。当然,这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碑文内容可记载亡人生平,可记载死者相关亲属等

…… ……

     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差距的缩小,受现代丧葬文化的影响,土家族的丧葬习俗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多种经营的多了,按老传统办丧事的几乎不可能。因而,土家族的农村地区,其丧葬习俗部分保持传统,但部分又在发生着显著变化,使得农村很多方面也开始现代化了。这似乎与土家人"热热闹闹送亡灵"相违背,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一种东西就从我们眼皮底下流失,丧葬文化会不会有失传的那一天呢?

     当然,在变迁的同时,我们又不妨看到延续的一面,现代丧葬习俗中,虽然其具体形式与传统的有所不同,但主要方式还是在遵循传统模式,这也是值得欣慰的一方面。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及风俗习惯。客家有客家独特的文化,苗族有闻名的医术,虽是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都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其中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值得我们去挖掘,并且希望它们能够被传承,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www.qiuyulu.com 秋雨露语录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