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比方说:土葬、火葬、水葬等,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客家人丧葬习俗有哪些?客家人丧葬习俗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另亦有合葬、捡金、做生意、野葬等习俗;丧葬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
1、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近现代以来,大量学者对客家文化与习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客家丧葬习俗则研究得较少,此文则尝试对客家丧葬习俗作一较全面的表述以增进世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丧葬礼仪则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程序繁多,场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在客家山区,至今旧俗犹存;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护佑的作用,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拟存在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客家人的喊惊习俗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小孩生病时就要由孩子的母亲及其他中老年妇女烧香烛喊惊,认为小孩生病是因为灵魂离开了孩子的肉体,及时叫回灵魂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后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现世与来世,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
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作阴朝地府的地方。
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能够荫子荫孙,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报,这便也是客家人重视丧葬礼仪的原因之一。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后随着政府的倡导逐步实行火葬。
另亦有合葬、捡金、做生意、野葬等习俗。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视,一如生人起房,叫“阴宅”,犹重风水,凡筑墓葬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
丧葬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仪式较多,是其它许多礼仪所不及的。同时,这种礼仪也最庄严、隆重的。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这种礼仪中体现出来。同时由于长期流迁以及与当地土著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客家的丧礼形成了自己民系独有的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客家丧葬仪规上显得既温情脉脉,极富人情味,同时也有几分严苛和冷峻,客家丧葬习俗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送终,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人年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对于
这种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质上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听遗嘱,哭泣尽哀并烧纸祷拜死者“升天”,是谓“送终”。
如在江西省赣县湖边乡一带农村,人们到了60岁时便要为自己的后事准备棺木,完成时还要大摆酒席举行隆重的仪式,将棺木置放于大厅的楼梁上,当地农村俗称“寿木上座”。客家人对送终一事相当重视,并以没能跟老人说上话为终身遗憾,所以闻说父母或其他至亲病危消息一般都要立即赶回,出门在外的亲属们即使不远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赶回,尽最大可能见上最后一面,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是为“送终”;老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老人穿上,称“着寿衣”。
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件衣服,下身穿四件裤子,人一断气,子女立即烧纸钱、焚纸轿,放声悲哭,是谓“送终”,同时还要赶往亲友家中报丧。
2、报丧:报丧是指丧家向亲戚邻里报告死讯、丧期、葬期。一般小殓后,丧家即将死讯报告亲朋好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及时前来吊唁。
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持卜文的,后世还发展出来在报纸上登卜告报丧。民间一般以口头为主,即孝子或长孙亲往报丧,对那些至亲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则礼数不到,对那些较为疏远的则捎个口信即可。
3、装殓: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入棺材。古礼装殓分大殓(入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这也是和所谓三月下葬的旧俗相应的。
装殓时,有落枕习俗:即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枕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后世一般家庭停丧时间较短,入殓也就比较及时,大多临终穿好寿衣,第二天便装殓入棺。
4、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5、发丧: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请法师念经,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往往全族人丁参加,送葬亲友一路敲锣鸣炮,放生悲哭。
6、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7、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8、捡金: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捡金”,然后重新安葬或将陶瓮集中安放在田地里,这才是逝者永久的墓穴。龙岗客家人丧葬习俗称之为“二次葬”,于逝者入土七、八年后,请人掘土开棺,其时尸体的皮肉内脏等软组织已腐烂殆尽,仵工将骸骨拾起,装在一个特制的陶瓮(俗称“金瓮”或“金塔”)里,择定吉日,将“金塔”安放于风水宝地中。有的地方还专门修建一座大型墓地,将“金塔”葬在里边,立上墓碑,俗称为“地”。墓地做好了,择日举行“圆地”仪式,祭祀宴客,称为“二次葬”,“捡金”是整个丧礼的最后一环。
客家人所强调的风水宝地要义有三:
一是要有龙势。即山脉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罗列有序、奔腾有势等;来龙之势的大小主导着富贵的等级及人丁的兴旺。
二是要有局。即对景罗列各峰,湾环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应为基地所用;局主导功名官禄。
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对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冲基地,
而是水口回环带水;水主财路;因此,为寻得风水宝地,他们宁愿等上几年、十几年甚;这种暂时寄存“金盎”,俗称“寄岩子”;如果死者是妇女,其娘家享有特殊权利,什么事都由娘;客家的墓穴讲究风水,由职业风水先生和丧家一起选定;客家人对棺木的选材都比较讲究,一般使用杉木制造,;农家制做棺木,一般在30岁左右就要精选木料制作好;故此,客家人一般在世时就要做好棺木,称“寿木
而是水口回环带水;水主财路。
因此,为寻得风水宝地,他们宁愿等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若一时间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于山间岩穴或田头地坎,以待日后安葬。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