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37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统美德故事,供大家参考。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忠孝仁义礼智信”,就应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之后,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礼貌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必须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到达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必须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此刻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证明为了重信义能够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己的善,一种超越自己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用心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务必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必须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样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样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金兵攻城掠地,烧杀抢掠的消息不断传到相州汤阴县(今属河南)岳飞的家乡。自幼习武研读兵书的岳飞再也抑制不住报国杀敌的心,参加了抗金队伍。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操劳一生的母亲。临行,深明大义的岳母为让儿子安心杀敌,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你一生的志向就在这四个字里面了,”岳母说,“我的期望也在里面了。只盼你早日传来杀敌立功的喜讯。”
岳飞凭借他作战的英勇和韬略,很快成为抗金队伍年青的将领。
1127年,岳飞率岳家军渡过黄河,与义军的八字军联合攻打金军。战斗中,岳飞将金军大将拓跋耶乌抓下马来,惊得金军弃甲而逃。
1129年,为灭南宋,金军将领兀术率大军渡过长江,建康(今南京)、镇江、杭州、越州、定海纷纷攻陷。贪生怕死的宋高宗一路逃命,亡命途中还想与金议和。岳飞难忍亡国的仇恨,率岳家军与金兵殊死激战,连胜六仗,将金兵赶到长江边。接着,岳飞又与韩世忠合作,韩世忠在镇江黄天荡围住金兵十万,岳飞在建康郊外大败金兵,收复了建康。从此,金兵听到岳家军的名字便心惊肉跳。
1140年,为收复江南失地,岳飞与儿子岳云率军渡过长江,到河南郾城,准备与金军决战。
这次决战非同小可,宋军胜,金军就会被赶过黄河;金军胜,宋军就会败退长江以南,南宋朝廷便岌岌可危。
金兀术率十万大军决战,还将训练多年的战阵“铁浮图”、“拐子马”带到郾城。“铁浮图”就是铁甲骑兵,士兵和战马头戴铁盔,身披双层重甲,战马以皮绳相连,上阵冲杀,刀槍不入,像一堵铁墙横扫敌阵。“拐子马”就是轻骑兵,配在“铁浮图”两翼,当“铁浮图”冲乱敌阵后,“拐子马”便在乱军中驰骋冲杀。
金兀术怪异的战阵没有吓倒岳飞,他用极短的时间训练出一支使用长柄利斧和钩镰槍的队伍,来对付“铁浮图”和“拐子马”。
决战开始了。金兀术自信地令士兵吹起进攻的号角。在充满杀气的号角声中,“铁浮图”像山一样压向了岳家军。
岳飞下令擂起战鼓,战鼓震动了大地,令金军的号角变成了扰人的蝉声。一支步兵出现在岳家军阵前,手执长柄利斧和钩镰槍,怒目躬身,等着金军的“铁浮图”冲来。
两军冲撞的一瞬间,岳军兵士敏捷地钻入敌阵,飞快地挥斧砍战马的马腿,用钩镰钩马上骑兵的盔甲。皮绳连着的铁骑一匹马的马腿被砍断便倒下一片;穿着厚甲的金兵被钩镰槍钩下马站立不起,只等着岳家军砍他们的头颅。战场上金军被杀得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此战不久,岳家军在朱仙镇再败金军。金军草木皆兵,如丧家之犬逃到黄河北岸。宋军在黄河南岸军旗猎猎。岳飞豪情万丈地指着北岸鼓励将士:“我们要一直打到金人的老巢黄龙府,在那里开怀痛饮。”
金军上下哀叹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成了金国灭宋不可逾越的障碍。
可就在收复中原失地指日可待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害怕岳飞功高威胁到他的皇位,便在奸臣秦桧的怂恿下,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
这哪里是得胜“班师”,分明是临阵撤军,拱手将收复的失地再送给金人。岳飞悲痛欲绝,愤然道:“十年努力,一旦付诸东流,收复各州,一朝全部丢弃。社稷(ji)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临安(南宋临时的都城)不久,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入狱,1141年农历12月29日深夜,将岳飞毒死在风波亭。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
岳飞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取义成仁。“精忠报国”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毕生追求的美德。
赵轨酬值。驻马待明。父老挥涕。杯水饯行。
隋朝时候。有一个姓赵名轨的人。在齐州的时候。做着刺史下面的佐吏官。东边的邻舍。有株桑树结了子。那桑子熟了。落在他的家里。赵轨就把桑子尽数拾起来。送到邻家去还他。后来在原州地方。做了掌管军队的官。夜里骑了一匹马行走。那匹马走入田里。把田里的稻子踏坏了。赵轨就停着马。等到天亮了。访着那稻子的主人翁。算给他价值才去。后来赵轨被皇帝召了朝廷里去。送他的父老们。一起流着眼泪说。我公和水一般的清洁。所以我们不敢拿壶酒来相送。请用一杯清水饯别你。可好吗。赵轨笑着把那杯水喝下了。
明朝时候。郑濂的家里是七代同住的。他家里的大门上。旌表着天下第一家五个字。太祖皇帝召了郑濂来问着他道。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口呢。郑濂回对道。大约有一千多人口。太祖皇帝就问郑濂用怎么样治家的法则。郑濂回对说。只有不听妇人家的言语罢了。太祖皇帝听了很欢喜。就送他两个梨子。郑濂拜谢着。受了梨子回到家里去的时候。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了他去。看他有什么举动。那里晓得郑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合家的一千多人。一起出来谢恩以后。便放下了两大缸的清水。把两个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大家分着喝了。太祖皇帝晓得了这一回事。非常的喜欢。
明朝的李廷机。做了大学士的官。他的弟弟。是一个白衣人。打从家里到了京城里来问候他的哥哥。就戴了新鲜的方巾。穿了新鲜的衣服。进去拜见。李廷机问了他家里的事情。和寒暄慰劳的言语。讲完了以后。见了他弟弟的方巾衣服。很为奇怪。就问他弟弟道。你是不是已经进了学、中了秀才吗。他的弟弟回答道。不是的。李廷机又说。你是不是纳了粟、捐了官职吗。他的弟弟又回答道。不是的。李廷机问他弟弟原来的帽子。到那里去了。他的弟弟说。放在袖子里。李廷机说。你仍旧戴这个好了。不要跟着世俗去做。他的弟弟奉了命。就立刻把帽子换下了。丝毫没有为难的神气。
汉朝时候,有个姓董,名叫永的,天性非常孝顺。家里很穷苦,他的父亲死了,没有钱筹办丧葬,董永就出卖自己的身子,把卖得的钱葬他父亲。
等到葬了父亲以后,便去偿还卖身钱的工价。走到路上,忽然逢着了一个女子,她说自己情愿和董永结为夫妻,便一同到了债主家里去做工。债主吩咐他织本色的重绢,满了三百疋,抵过了卖身的钱,方才准他回家。哪里晓得董永得了女子的帮助,不消一个月工夫,就统统织成功了。债主非常奇怪,就准董永回去。
到了那槐树下,就是从前和女子相会的地方,那个女子就辞别了董永说道,我就是天上的织女,天帝为了你的孝顺感动了他,所以叫我来帮助你的。说完话,就腾上天空去了。
汉朝时候,有个姓丁的人,单名叫做兰,是河内地方的人。他的父亲母亲早已亡过了,丁兰就把一块木头,雕刻着他父亲母亲的形像,供在堂上,早晚敬奉他,和生前一样。
有一天,邺的地方,有个叫张叔的,来向丁家里借东西。这时候,却巧丁兰不在家里。丁兰的妻子,就向着木像面前问筶,木像不肯允许。张叔刚刚是吃酒醉了,就生了气,骂着木像,并且又打了木像好几下。
等到丁兰回到家里,看见了木像的脸色,似乎很不高兴的样子。问他妻子,才晓得这个缘故,丁兰就用力去打张叔。衙门里的差人来捉丁兰了,木像的眼睛里,竟水汪汪的流下眼泪来。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感神明,就奏明皇上,皇上下诏,叫把丁兰的形像画上去。
三国时候,吴国里有个孝子,他姓孟,单名是一个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
他年纪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一个母亲,年纪已经是很老了。并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厉害,却常想要鲜笋煮羹吃。这时候冬至节将要到了,笋还没有生出来,孟宗没有办法可以得到这个鲜笋。他就跑到竹林中,双手抱着毛竹,不觉两行眼泪簌簌的落下来,竟大大的哭起来了。
哪里晓得他有了这样的孝心,竟能够感动了天地,一忽儿地下就裂开了,尖尖的露出几枝笋出来。孟宗就拿回家里来,做了笋羹,给母亲去吃。等到吃完,他母亲的病症,就居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说这是孟宗至孝的感动。
诗曰:晦翁庄重,敬慎威仪,自少至老,须臾②未离。
南宋时,有个的大学者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说:“这个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注释】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须臾,一会儿。
诗曰:宋有包拯,出知端州,制贡足数,一砚不留。
北宋有一个的清官叫包拯,字希仁,天圣年间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大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他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知州时,此地向来出产一种做砚台用的名贵石头。从前在那地方做官的人,都借着进贡皇上的名目,总要多取几十倍,拿去送给朝里面有势力的人。而包拯叫砚工只要做到进贡的砚数够了。等到他离任的时候,也不曾拿一块砚石回去。
他做开封知府时,为官公正,执法严明。他处处以身作则,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有一次,他的舅舅犯了罪,他照样依法论处。此后他的亲戚朋友再没有人敢依仗他的权势为非作歹了。当时的百姓都非常尊敬、爱戴他,称他为“包青天”。
他平生没有私下的积蓄,曾经警诫子孙们说:“我的后代做官的,有犯了贪赃的人,这个人就不准回到自己家里来;死的时候,也不准葬在祖坟里,倘若不照着我的志向做,就不是我的子孙了。”嘉佑六年(公元1016年)他任枢密副使,转年去世,谥号“孝肃”。
【注释】①砚:yàn,砚台,写毛笔字研墨用的文具。
老仆阿寄。艰苦不辞。经商教子。婚嫁如仪。
明阿寄、徐氏仆也。徐氏析产。伯得一马。仲得一牛。季寡妇。得阿季。年五十六矣。寡妇泣曰。马则乘。牛则耕。老仆何益。寄曰。主谓我不若牛马耶。乃画策营生。历二十年。积资钜万。且为延师教子。婚嫁皆如礼焉。
许止净谓阿寄具绝大理财本领。而屈身厮养。主人辈视之。牛马不若。倘非寡妇一泣。激其义勇自献。岂不将终其身、善刀而藏。老死于鸡栖豕栅间耶。是知古今来、埋没于庸耳俗目中者多矣。
明朝时候。有一个名字叫阿寄的。是徐姓家里的底下人。徐家弟兄们分家的时候。大房里分得一匹马。二房里分得一只牛。小房里丈夫已经亡故了。寡妇分得了阿寄。这时候。阿寄的年纪。已经五十六岁了。寡妇就哭着说。马是可以骑坐出门的。牛是可以耕种水田的。只有我分得了年老的用人。有什么益处呢。阿寄听了说道。主人说我及不来牛和马吗。就替主人筹划了计策去做生意。过了二十个年头。就积蓄得有动万两的银子了。并且替主人请了一个教书的先生来。教小孩们读书写字。一切婚男嫁女的事务。都照着规矩做。丝毫也不缺少的。
张桓被获。拥见渠魁。抗论逆顺。百折不回。
元张桓、字彦成。汝宁盗起。袭获桓。罗拜请为帅。勿听。拥至渠魁前。桓趋据榻坐。与抗论逆顺。其徒摔桓起跪。桓詈叱厉声。且屡唾贼。贼不忍杀。谓曰。汝但一揖。亦恕汝死。桓曰。吾岂肯听汝诱胁而折腰哉。遂被杀。
顺逆之分。即义与不义之别也。山贼久知桓名。特袭获。因拜请为帅。岂不可乘机利导。使入于义乎。乃避不义之嫌。竟与其渠魁抗论逆顺。贼欲得其一揖。而宁死不可。贼称张御史真铁汉。不亦宜乎。
元朝时候。有一个姓张名叫桓的人。表字就叫彦成。汝宁地方发生了强盗。这班强盗们、乘张桓没有防备的当儿、把他捉了去。大家团团的围拜着。要请他做元帅。张桓不肯答应。强盗们又把他蜂拥到强盗头儿的面前。张桓就走过去。在一只榻子上坐下了。和强盗的头儿辩论着顺逆的大道理。强盗头儿的手下人。把张桓拉下去跪了。张桓大声地骂着。并且屡次用口涎去唾那强盗。这时候、强盗们还不忍杀他。就对他说。你只要行一个长揖的礼。也就饶你的死。张桓说道。我那里肯听你的诱惑和压迫。来向你行礼呢。于是就被强盗们杀死了。
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主要内容是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销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父亲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父亲听完点了点头,很是欣慰。
他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父亲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起来。父亲对孔融说道:“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聪明懂礼貌。他把大的梨让给哥哥,是尊敬兄长;又把大的梨让给弟弟,这是爱护幼小。这些都是孔融谦让他人的表现.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重。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看他坐在一张竹席上,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还有很多的竹席。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李士谦是北朝魏齐时人,他家中十分富有。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但当年灾荒,借粮的人无力偿还,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第二年庄稼丰收,借粮的人来还粮,他仍然坚决拒收。这也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起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敬老人的典故。
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起。后来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给他一颗价值万贯的珠宝。崔枢埋葬了商人,却没有收下珠宝,而是将其一同埋进坟墓。他的不贪钱财后来被传为美谈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鹅毛并附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特别浓厚。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病重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生命代替朋友的生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都得救了。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他的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生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孔夫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
有一次,兄弟们一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
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缪单名叫做彤。表字豫公。他在幼小年纪的时候。早已没有了他的父亲。兄弟四个人。一同住在一块儿。等到后来各自娶了妻子。这几个妇女们就要请求均分家产。已经有好几次了。甚至于屡次有争闹的言语发生。缪彤听见了很感愤叹息。就关了门。自己打着自己说道。缪彤呀缪彤。你勤修身体。谨慎行为。学了圣贤人的法则。想去整齐世界上的风俗。为什么不能够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他的弟弟们和那几个妇女听到了。就都在门外叩着头、谢了罪。缪彤才开了门出来。从此以后。他们一家的男男女女。就更加敦好和睦。
公元四世纪,北魏北境烽火告急。北方游牧民族柔然进入北魏境内大肆烧杀抢掠。太武皇帝拓跋焘发布紧急征兵令,要求每户出一名壮丁参军抗虏。征兵的文书传至营廓,正待闺中的花木兰听到消息,她的父亲年事已高且多病,弟弟年龄太小,都不能上战场杀敌。花木兰决定削妆发换戎装替父从军。几日后,在家门口皂角树下,木兰拜别父母,飞身上马赶赴边关。一段传唱千年替父从军、孝忠节义的巾帼故事自此流传。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符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
一天,花木兰的爹爹接到天子紧急召集士兵的军令。花木兰听到消息后,觉得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弟弟年纪较小,都不了嗯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弟弟说,要是自己有个哥哥就好了。这句话让木兰想出来以女扮男装的办法来替父从军,并告诉弟弟以后自己就是他的哥哥。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暮色苍茫的黄河边上,花木兰枕戈待旦,心忧爹娘但想到自己能否在战场上活下来心中更是迷惘。
花木兰到了军营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一起休息,努力的适应军营的生活。她和战友们相处得很好,没有人发现她是个姑娘。在战场上,由于她作战英勇,机智过人,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很快她被封为了将军。从此,花木兰带领军队四处征战,多次立下了赫赫战功。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替父在军中效力12年,军功赫赫,在大破柔然返回京都后,皇帝敕封她为兵部尚书。但花木兰推却不受,恳请回到家乡照顾年老的父亲,皇帝准奏。
木兰辞官回到家乡,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要杀猪宰羊,全家人激动地迎接木兰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十二年的乔装不露痕迹,都结束了。木兰脱去戎装换上自己十二年未穿过的红装,重现温婉的女儿身。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上战场杀敌的事情被人当做异事禀告了皇上。皇上听后非常吃惊,再次召木兰进宫,想要把她纳入后宫。木兰被逼无奈誓死不从,最后抗旨自杀。唐太宗李世民后追封花木兰为“孝烈将军”,并在其故里建造了木兰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