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稿 > 日记

坎儿井的原理_吐鲁番坎儿井干涸

分类:日记时间:2019-03-19 17:03:29关键词:坎儿井的原理,吐鲁番坎儿井干涸

 第1篇:我家乡的坎儿井

 

我家乡的坎儿井

 

在素有“火洲”之称,气侯干旱、炎热的吐鲁番盆地,之所以能形成今天这样美丽富饶的绿洲,坎儿井功不可没。 吐鲁番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坎儿井最早从哪里传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从波斯和埃及传入,这一技术沿丝绸之路传到周围地区;另一种说法是西汉时从中原传去的。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一千多条,总长度超过长江、黄河,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一同并称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三大工程。

 

从吐鲁番市驱车10分钟,便来到了坎儿井公园。在一个土坎下,一渠清幽幽的水,静静地流淌着。水从土坎底部一个长方形的洞口流出,黑黢黢的洞口看不到底。据当地人讲,坎儿井的水年年月月流,日日夜夜淌,无穷无尽。 坎儿井的水来自天山上的积雪。雪水融化后一部分从地面上流走,被称为径流;另一部分从地下流走,被称为潜流。坎儿井就是将潜流引出地面,进行灌溉。

 

尝一口坎儿井的水,清凉清凉的,那种凉爽的感觉直沁入人心脾。 一条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和涝坝组成。其中暗渠工程最为艰巨,一般要在地下开凿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长的渠道。在开凿地下暗渠时,为了出土和通风,每隔二三十米打一眼竖井。据记载,古时人们就是从竖井下去,头顶油灯,用坎土镘向左右开挖,一节节地接通,再连接起来,成为地下暗渠。

 

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座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都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又焕发出青春活力的地方。 坎儿井的清泉,浇灌着吐鲁番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奇妙的坎儿井就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源!

 

第2篇:关于家乡坎儿井的调查报告_关于家乡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坎儿井的调查报告

 

比力克亚尔 阿孜古丽 飞克来提 1213班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被维吾尔族人民称为坎儿孜。而我家就住在被人民称为坎儿孜的村里。 在这两个月的寒假

 

生活中,我一同父母前往葡萄地,在无意间注意到早已干涸的水沟,由此想起了那多少年来哺育我们的坎儿井,不禁兴起了简单调查的兴趣,于是我们以家乡同干坎儿孜和潘建坎儿孜为主要的对象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调查。

整个的调查我们以坎儿井的开发﹑利用﹑干涸和人民的挽救等方面入手,下面是调查与总结的结果:

 

一.坎儿井的开发

 

吐鲁番的地形以盆地为主,地形像个锅,恶劣的气候不得不让吐鲁番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来捍卫家园,早在清朝就开始了这项伟大的坎儿井,创建绿洲。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畜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为了进一步了解咱们村的坎儿井,我们跑去问一位96岁的爷爷,当这么老一辈谈起家乡的坎儿井时,脸上不免一些失望。不错,他为

 

家乡坎儿井的消失,未能保护她而失望。不过提起她的历史又可以看到他骄傲的表情。他告诉我们据历史记载潘健坎儿孜和同干坎儿孜至少有250年的历史了。然而吐鲁番共有1700多条坎儿井,其中有11条就在这两个村中。

 

我记得小时候,家院子里穿过了一条小溪,溪旁的小林子就是我们小孩子们的娱乐天地,而离家50米左右处有口竖井,一般孩子们不能去,当时的我们不理解那就是令我们骄傲的坎儿井,只可惜那一切完全变了。

 

二.坎儿井的利用

 

从古至今坎儿井被吐鲁番人们誉为“生命之泉”,她为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地区避免了水源的沿途蒸发,浇灌了作物,哺育了人民,因此也被誉为吐鲁番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

 

众所周知,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具有很多的优点:一是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二是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三是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的“清凉剂”;四是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动力。

 

家乡的坎儿井也不过如此,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水的清凉的感觉,柔软的感觉?尤其是夏天,她驱走炎热,为孩子们创造嬉戏的天地,为中老年人创造天然的乘凉地?

 

童年的记忆牵着我们再次来到了葡萄地,二月的葡萄地仍然沉睡在黄土之下,对面一个个的竖井,以及一条早已遗弃的,长满杂草的水沟映证着昔日的灌溉工程。

 

三.坎儿井的干涸

 

从前的伟大工程,近年来情况十分危急,吐鲁番的坎儿井呈现着衰减之势。全疆1700多条坎儿井,不断的干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余条,而吐鲁番盆地目前仅存725条,称坎儿孜村的我村11条坎儿井早已干涸了,残留在村里的只是深深的竖井和一些长满枯草的沟痕,这多么让人心痛啊。这前人智慧的结晶,生命之泉——坎儿井,被我们的利用不当而在我们村消失了!

 

我们努力的寻找着原因,是什么让这生命之泉逼到了绝境?

 

由于家乡维吾尔族甚多,年纪大的不会汉语,中年纪的只会说不会写,因此我们的调查问卷只能是口头问卷调查了。

 

我们分别去同干坎儿孜村和潘健坎儿孜村调查,不同的人对坎儿井干涸有着不同的看法,当然在这当中也有我自己的看法,毕竟我也经历了,知道一些开垦荒野的情况。根据他们的讲述,我们便简单总结了以下几点:

 

1.村民普遍认为大规模开发荒地,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导致村的需水量一天比一天增加,水资源短缺而地下抽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而坎儿井水量急少所致坎儿井干涸。对大规模开发,我记得,那时候开发了两千亩地,在后的两年就有2条坎儿井断流,由此他们又用机井灌溉,潜水棒里出着大量的水,谁又注意到地下水位的下降呢?

 

2.又有一部分人认为与开发油田有关,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据相关数据,光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油田用水之大,加之打井之深,地下水量大量被抽走,坎儿井水与水

 

之间严重影响,以及油田对坎儿井的污染也甚为严重。

 

四.人民对坎儿井的挽救

 

对于坎儿井的断流和干涸,村民也做出了一番努力。当年我们的父亲,舅舅随着村民们一同前往坎儿井的源头,以及干流处,他们加深了竖井和暗渠…尽管他们如此的努力,想挽救坎儿井,可是引来的却是浑浊的水,泥沙量 不断增多,就这样持续了几周,一部分水沟被不断积累的泥沙填平。

 

人们意识到了坎儿井不复引来可口而又清澈的水,所以他们决定填平水沟,再建房子,至于葡萄地的灌溉,在葡萄地附近打机井来灌溉,而家家户户都饮用着自来水,当然自来水的味道远远比不上坎儿井的水…

 

我们总觉得很可惜呀!那毕竟是我们的祖先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几百年来哺育我们的生命之泉…而如今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没有水的,被垃圾填满的枯井和枯沟…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