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稿 > 评语

死亡诗社影评800字

分类:评语时间:2019-12-28 15:00:09关键词:死亡诗社影评,800字

 电影《死亡诗社》影评:无声的反抗最致命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经典老片,获得的各种奖项就不再这里为大家一一赘述了。在这里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剧中的教育观点,分析了剧中2个角色进学校之后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无声反抗到最后的自杀身亡。家长和学校应该担负出什么责任?

 

影片开始,学生们举旗列队走进礼堂。一位老师代表学校为他们点燃了知识之光。这个点的蜡烛是影片表现威尔顿学院教育的一个关键意象。突然想到了北京的衡水中学~

 

这个“知识之光”的意象说明了威尔顿学院的教育目的,就是学校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电影中的这个场面是以深沉的色调,一致的服装、庄重的表情、威严的语调和重复的动作来表现的!使整个仪式显得庄严有序,不容置疑。

 

然而这四个信念本身也透露出规则、秩序与权威。这些规则、秩序与权威就为孩子们的成长设定了方向与框架。在这种氛围中,成长不知不觉,且不可动摇地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

 

影片中,家长和校长多次明确表达了对于这群学生的期望,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可以效仿的榜样。校长对男主角陶德说到:“你的的责任重大,令兄是本校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对于男二号尼尔,校长也表达了同样的期望。他说:“尼尔,我们对你的期望很高。“

 

然而他们都没有问一下孩子的心声,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他们。这与现实生活中无数的父母有什么区别,觉得自己的小孩就是自己的私有物,自己有权对他们做任何自己想做的。

 

拉回剧情,尼尔的父亲也强调了上哈佛医学院对于尼尔的母亲意义重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威尔顿学院教育方式的认同:“你拥有我从来没有梦想过的机会。”这种期望事实上是父母与师长用话语为他们所设立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他们可以看到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一个理想的自我。

 

陶德的榜样是哥哥——威尔顿最杰出的学生:尼尔的目标是医生:可见学校与家长已经合力为孩子们设定好了成长的模型,只待他们在其中慢慢地塑造了。他们将在这所学院里学习,逐渐与镜子中的理想自我认同,从而成长为家长们所期盼的另一个”别人家的小孩”。

 

在电影后段孩子们将的威尔顿学院的四大信念之首”传统”篡改为”模仿”这个词一语中的,彰显了孩子们内在的觉醒。模仿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与”他者”认同的过程。因此,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要以压抑自我、丧失自我为代价。

 

对于父母师长的这种不容置疑的期望,陶德表现出了一定的焦虑,他一直表现得心不在焉,目光躲闪,似有心事,对于校长的热情也有躲避之意。这里演员对于角色心理的把握非常准确,既表现出了陶德的不情愿又表现出了他的怯弱。

死亡诗社影评800字

父母离开时,陶德终于忍不住哭了,但他也并没有说出自己的不情愿。而是旁边另一个同学替陶德说出了他的心声“我不想来这里”。用旁边同学之口说出陶德的心声,这个安排进一步凸显陶德软弱的性格,暗示了他所受到的压抑。

 

相比之下,尼尔因为久处这所学院,似乎已经内化了这所学校的教学理念,适应了它的教学模式。因此,对于校长和家长的期望和安排已经习以为常,对于父亲代他回应校长的期望,也没有流露出抵触情绪。他似乎已经习惯于生活父亲为他设定好的世界里,并且按照父母的要求成长他们所希望的主流精英。

 

事实上,他也深知面对强势父亲,威严的校长,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只能乖乖就范。跟性格内向、至有社交恐惧症倾向的陶德不同,尼尔看上去乐观开朗,事实上他却更加胆小、顺从。他不敢违背父亲让他成为一名医生的强烈愿望,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按照父亲的要求退出了自己喜欢的校刊编辑的工作。

 

而且他似乎对于父亲的一切要求都能表示接受,甚至将自己对于编辑工作的热爱说成是自己对于学习的贪心,以向父亲示好,努力做父亲的好儿子。表面上看,我们能够看到陶德的压抑,但却看不出尼尔对于家长与学校的不满,而事实上,这正说明了尼尔被压抑得更深、更强,连一点点不满与怨言都不敢流露。这一点与他那位强势而专横的父亲相得益彰。

 

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尼尔学会了戴上假面具将本真自我隐藏起来。而最终理想自我与本真自我的激烈冲突却带来了自我内心的崩溃。这也说明了他后来为什么成为反抗最激烈的一个,也说明了自杀的一定是他,而不是看起来更为压抑的陶德。

 

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代表权力、传统、规则的父权社会对于孩子自我天性的压抑。

 

剧中主线人物基廷老师的诗性教育与威尔顿学院和家长们的传统教育大相径庭,不是迫使学生与父母师长理想中的榜样,而是努力使孩子们摆脱文化的他者,回归本真自我。

 

这是教育的矛盾,也是成长的悖论。于是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大部分时候是以一方的压抑而获得暂时的平衡,就像基廷老师到来之前的学生们的状态。如果矛盾的双方不能达成妥协与平衡,就会导致成长中的个体因受到过分压抑而迷失自我,或者导致被唤醒的本真自我不顾一切的反抗,从而造成悲剧。.

 

如何真正实现理想我与本真自我之间的平衡,促进少年的精神成长和人格独护。这一直是一个问题。

 

无法想象这部片子居然是1989年的作品,这个问题在现在的生活中可谓是比比皆是,当然我们是在进步的,社会也是在发展的。发现了问题慢慢解决就是好的。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