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稿 > 更多文稿

车四十四影评_车四十四观后感

分类:更多文稿时间:2019-04-19 16:23:53关键词:车四十四影评,车四十四观后感

  《车四十四》影评(一):【车四十四】的场面调度笔记兼日记

 

  今天才知道车四十四这部短片,还是老师讲到场面调度的时候,当成反例来讲的。“你们大伙儿给挑挑毛病,之后我们来讲这片子在场面调度上有多傻逼。”于是就跟着老师一起挑起骨头来了~~题材对于当今的大众来说已经屡见不鲜了,故事背景也是非常朴实。色调处理、故事铺陈都不错,看到豆瓣上一众的评论都是在探讨影片深度主题的,从深度上来说,得奖众多不无道理。

 

  第一场戏得表现时间地点气氛,也大概定下了影片的基调。固定镜头,雾霾的路上一辆公车疾驶着。紧接着的是一个车轮急速转动的镜头,初看时觉得这个镜头很新奇,很酷炫。接着是身穿红大衣的女司机百无聊赖的开着车,穿红大衣是不是有性格刚烈的用意呢?切几个镜头表现车内环境,再给几个次要的配角露个脸,该有的信息量看起来都有了。按老师说的,第二个镜头多余了,直接剪掉对于整部影片完全不影响不说,还要把摄像机固定在车外,多难拍。一点就觉得超有道理,醍醐灌顶之感,遂记笔记。

 

  然后镜头一切,男主角蹲路边等车中。用了一个旋转镜头来表现,被老师说是花里胡哨的镜头形式感反而破坏了这种孤独的表现,还不如用固定镜头呢。上车时的摇镜还是跟人物上车方向反着来。想了想,觉得两种皆可,旋转镜头也表现人物与空旷的环境的关系,反着来先表现司机的反应也无不可,遂保留意见。

 

  中间司机与男青年聊天的那一段,老师的说法是可以全都不要的。再去掉那些信息量少的镜头,至少可以节省一半的播放时间。个人觉得并非如此,聊天那一段戏可以揭示两人的性格特点,让主角二人交流更密切,后来男青年对女司机遭遇的义愤填膺也不至于太牵强。“特么的等车不抽烟一上车就抽这不是傻逼嘛!”。。。。简直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会用细节刻画电影的好导演,大概在前面等车的时候可以通过烟蒂、手表或者车来时演员的姿态无形中塑造【等的久】这个事件吧。

 

  不知道有没人注意到,劫匪来之前有一个镜头出现了小狗和44,还持续挺久的,而且劫匪揍老人家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镜头是反打看到了公车上写着老弱病残专座,我觉得这个的细节处理可圈可点。不过劫匪抢劫时主角一点儿脸都没露,连个主观镜头都没有,有点点牵强。还有觉得演员的神态动作都没把握好,下车救人前的表情,还有最后众说纷纭的一抹微笑,等等等等,感觉与导演的初衷可能并不同。

 

  显而易见不足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女司机寻死决定时盯着那个小狗,带着血成为警察手里的证物会不会更呼应?比如片名的四十四号车,在短片里面出现的力度很小,多几个明显的镜头甚至特写会不会更好?比如主角被赶下车之后,来了两三辆车都走了,再来一辆才上车会不会更能表现之前真的等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虽然老师说很多的镜头是冗长而无用的,甚至破坏了美感,又看到豆瓣上有些影评把镜头的运用当成可圈可点之处来评价,作为学生,我自然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觉得两种说法都讲得通,不敢妄言。片子11分钟,对于短片来说算长了。我想,就是因为有老师所谓的冗长镜头存在,反而更加具有导演的风格化与纪实短片的真实感也说不定。听到的声音多了,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事情都可以变得模棱两可。这样做很棒,那样做臻于完美,但是前者可能风格强烈独特更容易引起争议呢~所以他人的话适当听下,独立思考才行。罗里吧嗦一大堆共勉共勉啦(*´∀`*)

车四十四影评_车四十四<a href=/t/guan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观后感</a>

  《车四十四》影评(二):看似含混,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一部起名为《车四十四》的电影,大约一定有些文艺,也就是说不能用纯粹纪录片的视角(虽然拍摄和表演都像业余写实短片)去看,同时,又很难是一部直来直去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这当然有些先入为主了,但是对影片解读到何种程度,必须依赖解读者对这部影片的心理定位,想必各位都能理解吧。

 

  所以,对待片子中的种种含混之处,首先要以宽容的态度思考导演的意图,站在他的位置上想想看。最后男青年的一笑,引起了论坛上很多争议。我们先假设这是导演想要获得的效果——一种含混的笑,包含了多种解读可能,不要轻易枪毙任何一种理解。

 

  我们也要理清分析的另一个前提: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会轻易露出笑容吗?而且根据演员的表演,怎么看都不是苦笑,也不是冷笑,而是一种真正的笑,一种含着快意的笑。也就是说,男青年真的笑了,他真的在开心。因此这个笑容,不会是“嘲讽乘客冷漠”;而若感激或庆幸,此刻是笑不出的。(当然,不排除导演想表达这几种意思;只是如此一来本片就烂了。)

 

  下面切入情节。观众透过点头的玩具狗,可以领会导演的暗示:女司机想到了自杀。她撵男青年下车的表情,也流露出她的感激之情。但是男青年不明白。截止影片结尾,他并不知道公交车为何遭遇事故。于是这里分岔,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他认为是意外车祸。那么下面的解释是合理的:

 

  豆油“爱戴普的猴纸”在另一帖子中回复:在中传上课的时候,某老师说,此片之所以获得了大奖,就因为那最后的笑。最后的笑,是说,女司机,让你丫的不让我上车!我救了你,你还不让我上,这回你们都死了,好!“报复的快感”应该可以明确说明吧。

 

  只有这一种笑包含着快意,而且这个解释相比冷静而日常的镜头感,足够残酷和震撼。影片因此有了一个深刻的反转之反转,获奖(本片其实暗含了一种能否私刑惩罚不义之人的欧洲主题)也是有说服力的。

 

  第二种,他猜到了女司机自杀。很难成立,他并没有一个恍然大悟的过程,排除之。

 

  于是,看似有很多解读的影片,细看之下只有一个可能。网络影评虽然可以挖掘新鲜视角,但更多时候是以片面的洞见混淆了创作者的意图。佩服搞电影专业的师生们,拉片子不是白拉的。

 

  后记:

 

  我不喜欢开放的阐释空间,用含混来争取更多观众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即便一部影片有多种阐释角度,它们所包含的思想也不应该是相互冲突的。

 

  此片和木心先生的短篇小说《一车十八人》有雷同的情节,当然,最后的意图是不同的,木心先生的小说中有一种禅意,没有此片中的激愤。惊悉木心先生昨日驾鹤西去,才知晓此片,算是孤陋寡闻了。初看此片,脑中全是木心先生小说中的句子和味道,因此觉得此片完全失掉了韵味,看了影评之后又拉了一遍片子,才晓得片子并不是木心先生的故事。有力而不含混。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