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观后感(一):上紧大脑的那根发条
原以为,电影对观众的触动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触及眼球和耳膜,以完美的视觉修养和听觉体验愉悦观赏者的视听神经;第二层,触及大脑,富于逻辑的思辨剧情不断引发观众的思考;第三层,触及心灵,用深处传达的哲学理念直击观看者的内心,最终达成在精神上升华的效果。然而在欣赏了两遍电影《盗梦空间》后,我意识到导演在试图迈向更深的一层——触摸我们的潜意识。
《盗梦空间》上映后,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一部分观众被电影紧凑复杂的叙事逻辑绕晕,热衷于在网上寻找影片背后的各种答案;另一部分观众则自信掌握了该片的全部真相,用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解读把影片推向了无限可能;而对电影主题的深度剖析,更是多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商业电影,展现出了其在影院之外强大的生命力,好比影片当中的意念植入理论,一个简单的想法被植入潜意识,会如同病毒一样在你的脑海中迅速扩大和传播影响。当你为这部电影转起思想的陀螺,开始思考影片当中的逻辑是否存在问题,怀疑我们的现实世界是否真实可靠,并且沉浸在这些问题中欲罢不能,导演对你的意念植入就已经完成了。
作为拍摄悬疑片起家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有着自成一派的拍摄风格。如果把悬念电影比作猜谜,大部分导演更加侧重于谜底的巧妙与颠覆,用一个足够震撼的结局来弥补前期创意和拍摄技巧上的不足。而诺兰则是侧重于谜面和解谜过程设计的少数派,作为好莱坞叙事流的先进典型,以其诡谲的故事剧情和精巧的镜头剪辑而著称。经他拍摄的电影,故事通常散发着强烈神秘气息和叙事张力,情节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被逐渐推向高潮,看得人大呼过瘾。
不管你是否接触过他的电影,都无需顾虑自己是否能看懂这部《盗梦空间》。相比以前诺兰电影在剪辑手法上的天马行空,《盗梦空间》显得更加平易近人。多线叙事被合理的安排在剧本所创造的梦境世界中,原本难以拼接的各个剧情碎片,因为场景间的巨大差异而变得异常清晰。观众所要做的,就是上紧大脑的那根发条,紧紧跟随电影的节奏,接受前期细致讲述的各项设定,享受其后多重梦境交叉演绎带来的视觉快感和无穷乐趣。
单从剧本看来,《盗梦空间》无疑有着好莱坞最为经典的叙事模式:
开头与结尾交相辉映,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利用一次小型任务的执行,呈现影片世界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凭借一次戏剧冲突,转折人物命运,代入正式剧情;
用接下来的大段篇幅交代故事背景和各项设定,完善故事架构;
进入最为精华的故事主干,在愈发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逐渐步入高潮;
迈入故事尾声,留下耐人寻味的伏笔。
在这看似循规蹈矩的故事框架中,导演诺兰在保持娱乐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改善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模式化设计思路,使之充满了逻辑的智趣,仿佛欣赏电影的过程就是参透一道数独难题。其对梦境的设想和运用可谓前无古人,城市翻转和无重力打斗充满了想象力,而多层梦境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奇妙观感,配合着张弛有力的叙事节奏,更是将观众的情绪燃烧到了极点。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乐,由好莱坞著名配乐大师汉斯·季默亲自操刀,电子感强烈的宏大乐章。其中无论是表现大场面时的厚重质感,还是展露主角情感线索时的低回温婉,抑或任务设计初期的小弦快板,直至最终如释重负时的疲倦舒缓,都贴切地仿佛是被音乐化的电影剧本一般。
不过自然,《盗梦空间》也并非是一部尽善尽美的电影。影片提供了两条同样重要的故事线索,一条完美的任务主线和相对薄弱的情感主线,这条感情线像是前面描述的结局型电影,诺兰将《盗梦空间》中最深层的一个谜底置于其中,却将整条剧情铺陈的略显平淡,以至于包袱抖过之后,竟没能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内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动作场面的略显保守则是另一处弱点,尽管这里有导演对电脑特效的反感和对喜爱电影的致敬等等诸多因素,可就像电影当中的一句台词所言,既然是做梦,就不妨做大一点。一味追求的逻辑化,是否丧失了梦境本该具备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极端的声音,即对《盗梦空间》的无限拔高,认为它是与《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比肩的科幻经典。在笔者看来,这无异于是捧杀。单就故事本身的思想性而言,《盗梦空间》中的哲学概念几乎是被《黑客帝国》包含其中的,而后者更多地承载了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和社会变革走向的探究,其间体现出的深厚内涵甚至达到要出书探讨的地步。不过话说回来,一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可以从多种角度体现,当好莱坞电影市场充满智慧的风潮,谁又会忘记那个最初的推动者呢?一切还是留待时间去检验吧。
《盗梦空间》观后感(二):重看盗梦,重新解析
今天又看了一遍盗梦,依然是那么迷人,无懈可击的逻辑,严密的设定。
关于几层梦境,谁是梦主,众说纷纭,下面让我来做一下我的分析。
首先是最大的设定,美军开发了梦境共享系统,用此来训练士兵。
然后,进入梦境需要一个团队:
梦主:目标人物,盗取梦主脑中的机密或者植入想法。
建筑师:创造梦中的环境,物理条件等等。小姑娘瑞德妮就是所有这几个梦(除了limbo)的建筑师。
伪装师:能在梦中伪装成某个人物,比如在第N层梦中伊姆斯伪装成了勃朗宁,以达成某个目的。
哨兵:负责操作仪器,守卫,唤醒等工作。
药剂师:提供强力镇定药物,让人睡得足够深。
再说有几层梦境:
其实这个完全没有必要纠结,影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只有四层。
柯布找药剂师的时候,有一段谈话,设计进入第三层梦境。这也是目前能安全进入的梦境,再往下就是limbo了,limbo什么都没有,只有以前去过的人留下的东西。limbo之前只有两个去过,柯布和茉儿。因此所有人去到limbo,都能看到他们两口子留在limbo的高楼大厦。(在共享梦境的前提下)
下面说明下这四层,注意,这里不分析谁是梦主,因为两个问题一起分析非常容易引起混淆。同时,要强调,我们分析的是任务梦境,也就是斋藤他们以给费舍植入想法而设计的梦境。因为影片中穿插了大量柯布以前和茉儿的梦境及现实,这里我们要隔离开来,不要受到影响。我们先确定几个要素:(1)每一层梦境肯定有个入睡地点,睡了之后才能进入下一层(注意是入睡地点,要做梦肯定要睡觉,要睡觉肯定有个地方,影片里有大量的地点,我们只关心,在哪里睡得!很关键。)(2)有个留守人员操作梦境共享仪器,同时负责唤醒大家(要睡就要有仪器联起来,这个仪器是谁操作的?要醒来就要kick,这个kick是谁来执行的?很关键。)。下面分析这三要素。我们从现实开始,一层一层推。
现实 ,入睡地点是飞机上(进入第一层),操作梦境仪器的是空姐,不需要唤醒者。
第一层,入睡地点是汽车里(为了进入第二层),操作仪器和负责唤醒的是药剂师。
第二层,入睡地点是酒店里(为了进入第三层),操作仪器和负责唤醒的是哨兵。
第三层,入睡地点是雪地医院(为了进入第四层),操作仪器和负责唤醒的是伪装者。
第四层,也就是limbo,最后一层,这里留有柯布和茉儿建造的巨大城市。因为没有下一层了,所以没有操作仪器和负责唤醒的人。
那些说有五层,六层梦境的,我想请问有第五、第六层的话,那么这几层的操作仪器者和唤醒者是谁?就是把影片看一万遍,也找不到这个人吧。所以,梦境只有四层,理由已经说过有两条,第一是行动之前主人公和药剂师的对话,第二条理由是影片里的仪器操作者和唤醒者。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纠结的问题,谁是梦主。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两点:1.主线任务,第N层梦里,盗梦团队要完成什么目标。2.梦境里的潜意识投射人物来自于谁?(绝大部分潜意识投射来自于梦主,所有的茉儿和两个孩子来自于柯布,只有柯布的潜意识出了问题,能够稍微影响梦主的投射。)
我们先解决简单的部分:
前三层梦境的建筑师都是小姑娘,这个没有疑问(有疑问的请看进入雪地医院前,为了找近路,柯布和小姑娘的对话)。
第一层梦境的梦主是富二代飞舍,这个也没有疑问。在第一层梦境里,盗梦团队遭到了费舍经过专业训练的潜意识的强力狙击。当然,那列火车是柯布的潜意识造出来的,小姑娘跟柯布的对话证明了这一点。第一层梦境的设计目的是伪装者装成勃朗宁告诉费舍他父亲要他独立创业。
第二层梦境的梦主依然是富二代费舍,证据是当柯布告诉费舍他在做梦时,餐厅里所有的人都停下动作看向柯布,潜意识投射的主体仍然是费舍,所以,他是梦主。第二层梦境的设计目的是要费舍把父亲要他独立创业变成自己的想法,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进入第三层。
第三层梦境雪地里梦主依然是费舍,因为这一层梦柯布他们就是要费舍对抗自己的潜意识,也就是说保护医院的士兵都是费舍的投射。第三层的设计目的仍然是要费舍把他父亲要他独立创业变成自己的想法。在他父亲的病床前,这个目的达成了。盗梦团队达成目标。
第四层limbo可以说没有梦主,因为落入这一层之后,只有漫长的虚无的世界,只有柯布和茉儿留下的东西。因为强力药剂,第三层梦中死去的斋藤和费舍都落入了这里。
先写这么多,有点费脑子。
其实只要抓住主线,每层梦的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给费舍植入父亲希望他独立创业的想法),梦主是谁不难分析。
只要抓住梦境中地点、仪器操作者、唤醒者这几个要素,就不难分析出有几层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