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稿 > 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给我参考

分类:读后感时间:2018-06-13 14:33:31关键词: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给我参考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小编和大家推荐关于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给我参考,欢迎阅读!

 

 

梁家河读后感

   阅读一遍《梁家河》,青年习近平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再读再梳理,习近平身上的四个特点便深深的镌刻在脑海里。

 

QQ截图20180613095456.jpg

 

  一、酷爱读书

  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听说有一个知青有本《浮士德》,习近平跑了30里路去借。他在乡村教师那儿惊喜地发现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事实上,他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书就不少。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等,看完这些书,他并不知足。"一个15岁的白净瘦高个儿带来了满满两棕箱加一皮箱的书",这是人们对习近平的最初印象。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习近平讲过"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做了演讲。演讲中,他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正是一种"脱口而出".

  二、不怕吃苦

  当年的陕北乃至全中国生产力落后,劳动基本上全靠"使蛮力".生产工具落后,也没有劳保用品。在打坝造田时,没有手套保护,习近平和老乡一样,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还得照旧干,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直到后来手上磨出了老茧。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劳动场面与一个插队的稚嫩知青联系起来,但这就是年轻时的习近平。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刚融化,气温依然很低。当时习近平在寨子沟打水坠坝,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最忙时要从清晨干到深夜。人们对干活不"撒奸儿"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当时的陕北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甚至还有蛇出没。露天厕所,夏天有蚊蝇,冬天寒风刺骨。贫瘠的土壤,干旱的气候,落后的"老镢头"、没有弹性的木扁担,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粮食不够吃,柴火经不住烧。在极饿极馋的寒冬腊月,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生吃过猪肉。就是这么苦,习近平都曾经做好长期在梁家河生活的准备。

  三、奋力担当

  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粮食生产不足。当时延安地区的人民锅里没粮,口袋没钱,生活穷困。习近平当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后,开始计划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为打消老乡顾虑,他耐心做思想工作,主动干重活儿。打成大坝,修造了一块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为解决照明、烧火做饭的问题,他决定建沼气池。千里迢迢到四川学技术,请来技术人员,帮梁家河人民办实事。为方便群众,他办了村里的铁业社,为铁匠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服务村民,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接着他又先后在这里办了缝纫社、磨房和菜园。他用自己在延川县得来的奖品(一辆三轮摩托车)换了钢磨和手扶拖拉机,给村里带来了实惠。他带领村民打水井,抢着下井干活,井挖好前从没穿过干净衣服。他还教大家识字扫盲,学习文化。后来,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临行时,大家都来送行。一位老婆婆拉着习近平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别忘了我们啊……"当担当成为习惯,曾经牵挂的人永远都不会忘。

  四、仁者爱人

  离开梁家河去学习、去工作,一别就是数十年。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后的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要带着婆姨。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回到了梁家河。时隔数十年,他依然叫得出当年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老乡们的小名,依然记得七年知青岁月发生的桩桩小事。他给夫人彭丽媛介绍大家,给她讲梁家河的故事。动情处,彭丽媛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两次回到梁家河,与乡亲们嘘寒问暖拉家常,这份亲切,自然天成。因为仁爱,所以真切;因为真挚,所以弥久。他与梁家河人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这份真情,源于仁者大爱。与人相处,犹若照镜。纯粹的心灵一定会映出天真的笑容。对于你喜欢的、热爱的人,你只管去喜欢、去热爱!

  习近平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青年习近平的自画像。也是我们心目中亲切、稳重、厚道的习近平。

 

 

梁家河读后感

    2014年冬天我从延川县最东边的碾盘村归来时,通往梁家河的高架桥还在建设当中,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梁家河这个地方。最近读完纪实文学《梁家河》,近距离、深层次的感受梁家河,真正悟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金句的深刻内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迎来了战后经济的腾飞,而在中国大地一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让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来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知识青年下到农村锻炼虽然给农村带来了知识,让农民开始识字,让农村生活变得丰富,但同时却给本就单薄的经济增加了负重,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经济是一切的前提,一到青黄不接时就拄个木棍要饭总不是长久之计。

    谁不想把烂包的光景过好,谁不在为能吃上一口白馍馍而卖力!这是数千年来陕北人与天斗与地斗不变的信念,他们在千沟万壑中磨硬了老茧磨深了皱纹,却磨不掉对生活的希望,而如今我们共产党人把这个希望变成现实,可以说和当年的知青岁月是分不开的,因为那时的困境给很多知识青年上了一课。从那时起,有很多和习总书记一样的知识青年开始在农村实践中体悟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

    在梁家河的7年时光,习近平等知识青年从老百姓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陕北的人情世故是在黄天厚土中一撅头一撅头挖出来的,是隔着圪梁梁一声声一声声吼出来的,哪怕是一撮土都饱含着人情味,老百姓时常把最好的东西送给习近平等人,在那个年代一坛酸菜、一碗米饭相当金贵,把粮食送给别人就相当于把自己的生命续给别人,这样的真情怎能不让人满心感恩呢?我想习总书记说的“不忘初心”就是对老百姓善良的回应。在农村,百姓尊重能人,也就是肯吃苦肯动脑的人,在虱子横行、温饱不丰的年代,习近平和劳苦大众一起冲在一线干在实处,苦中作乐磨练意志,通过打土坝、办铁业社等提高生产力的形式为梁家河人民造福,得到群众的尊重,我想“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是一句空谈,“人民公仆”不是一个代号,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为人民服务。

    如今的梁家河发展的这么好,是因为有一批党员干部传承了当年全村奋斗的灵魂,在习近平7年的知青岁月中也给党员群众播撒了优良信念。“一碗水端平”就是至今梁家河一个很好的理念,孔子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习近平在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时,为人处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读后感.影响着一代代的村里人,这在发救济粮时得到了很好体现,这样的理念使得梁家河村级经济得到长久发展。“公仆本色”也是梁家河村干部的准则,一位诗人曾这样感触:“不要忘山乡水村的那些母亲,不要忘一同睡过破炕席的兄弟,也不要忘缝缝补补的姐妹情谊,他们的烦恼和困难要多多深思,这是我们的本色也是我们的来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日子里时刻为群众生计着想,为了人民不远千里去学习沼气技术,带领人民建沼气池,后来离开陕北去福建直到成为我们的国家主席,依然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对于梁家河的关心情真意切,这样一心为公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梁家河的党员干部,在梁家河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公仆本色锃光发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如今的我们在信息时代的渲染下显得有些浮躁,阅读《梁家河》正是沉淀升华的过程,读进去,读深入,你会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的繁荣稳定来之不易,如何接驳好五千年的厚重文化,传承梁家河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深思。

 

 

传承梁家河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多关于梁家河读后感2000字给我参考,继续关注秋雨露,网址www.qiuyulu.com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