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式教育的可行性
平时决不能用“孔融让梨”式的教育代替其它教育,而要因人因事实施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思想发展规律和“与时俱进”的社会客观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孔融让梨的故事,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经典在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今天,我们仍然要大力提倡这种先人后己的美德和精神。但是,在以竞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物质还没有极大丰富,贫富差距还比较明显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如果对所有的人、所有的时候都进行“孔融让梨”式的思想道德教育,还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吗?
我们不应该怀疑孔融4岁让梨的真实性,也不应该怀疑对有些孩子进行教育的可行性,但我们应该怀疑用这个故事对不同时期的所有孩子进行教育的有效性。因为小孩子吃梨的本性都是愿意要最大的和最好的,如果我们总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并根据孩子的态度实行分梨,将会出现三种结果:一是有的孩子真心向孔融学习,愿意要最小的;二是有的孩子让了一次两次之后,大人总是给他最小的,他以后决不会再让;三是有的孩子让梨之后,大人为了鼓励他,反而给他大的,那他以后为了得到大的,就会说谎,假装谦让。后两种结果可能是我们从没想到和不愿想到的。但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孔融让梨”有其先进性,但缺乏广泛性。让有的人像孔融那样“让梨”可以,让所有的人像孔融那样“让梨”就很难做到;让有的人“让梨”一次两次可以,长期“让梨”也很难做到;让大家关键时刻“让梨”可以,平时总“让”更难做到。这正像邓小平同志讲的那样:“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但是,回顾过去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没有很好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有的单位,有的人搞教育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总觉得把思想道德教育的标准定得越高越好,“孔融让梨”式的教育搞得越多越好,受教育者的表态,话说得越大越好。结果,教育搞得不少,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嘴上说的和实际干的不一样”这种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现象。
先进性是对党员干部等先进分子的要求,广泛性是对全体人民的要求;先进性是广泛性的榜样和向导,广泛性是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要引导不同觉悟和境界的人一起向上,就必须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要按照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要求,既着眼未来的远大目标,又着眼现实的社会要求,坚持教育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原则,科学区分教育层次:基础是遵纪守法教育,关键是爱岗敬业教育;核心是远大理想教育。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反复教育,强化三个观念:一是实现个人利益必须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二是实现个人价值必须建立在尽职尽责的基础之上;三是实现个人理想必须贯穿于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事业之中。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应始终抓住不放。尤其在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强调“孔融让梨”,必须强调无私奉献。但是,平时决不能用“孔融让梨”式的教育代替其它教育,而要因人因事实施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思想发展规律和“与时俱进”的社会客观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仔细的看一看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吧!那会让你感觉到美好。关注我们吧!www.qiuyulu.com秋雨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