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段子 > 演讲与口才

2024围魏救赵的故事

分类:演讲与口才时间:2024-05-21 08:01:13关键词:围魏救赵的故事,2024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围魏救赵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围魏救赵的故事:故事1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

2024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围魏救赵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围魏救赵的故事:


故事1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此刻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必须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必须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推荐,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故事2

围魏救赵的故事视频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状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状况,我们不是就能够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之后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其实,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或只注意比较显露的因素,而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避实就虚,这样来解决问题可能更为见效。


故事3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推荐说,此刻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之后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故事4

战国时,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住。赵国立即派使臣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齐威王当即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

田忌打算尽快赶到邯郸,而孙膑却不同意,他说:“要理清乱丝,不能硬扯瞎拽,要解开斗殴,不能加入乱打。我们不如把部队开往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因为魏军的主力现在正在赵国猛攻邯郸,国内空虚,魏军知道我们打大梁,他们一定会从赵国撤兵,赶回抢救。这样,我们既可援助赵国,又能打击魏军,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便利得多。”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便直奔大梁。魏军得悉,果然撤兵回国,邯郸于是解围。田忌、孙膑率领的齐国大军,预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设下埋伏,当魏军撤退到这里时,齐军一声号令,奋勇杀出。魏军久战疲劳,突遭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战役,历史上称为“围魏救赵”。


故事5

战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军事家。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


故事6

公元前35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10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

国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臣向国王献计: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国王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

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

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

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涌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哲理启示】: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如能抓住这种联系的主要结节点,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故事7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就“围魏救赵”的历史背景来说,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因为卫国是魏国的附庸,所以,赵国进攻卫国的行为,自然让魏国非常愤怒。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魏国是率先称霸。而公元前354年,正是魏国霸业的巅峰时期。因此,魏国联合宋国、卫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从而引发了“围魏救赵”这一历史事件。

首先,公元前354年,面对魏国、卫国、宋国三国的联合大军,赵国显然没有正面交战的实力,于是选择紧闭邯郸城的大门,以此进行防守。与此同时,赵国还派人向齐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请求支援。对于魏国、卫国、宋国这三国来说,则选择对邯郸重重包围,从而一举歼灭赵国。在赵国发出求救信息的时候,秦国趁着魏国主力处在邯郸战场的机会,选择偷袭魏国的少梁之地,从而在河西之地给魏国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与此相对应的是,就齐国君主齐威王来说,也准备立即出兵支援赵国。不过,最终的结果齐国延迟了一年多才出兵。

那么,问题来了,“围魏救赵”中,为什么齐国等了一年才派兵救援赵国?对此,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在齐威王准备立即出兵的时候,他的手下段干朋主张延迟出兵,以“承魏之弊”为战略方针。在段干朋这位将军看来,齐国可以排除少量的兵力去进攻魏国的襄陵,以此让赵国安心,促使赵国全力防守邯郸。等到魏国和赵国在邯郸战场都已经疲惫不堪的时候,齐国才派出大军,以此达到正面击败魏国,又顺带削弱赵国的目标。对此,齐威王接受了这个建议。等到公元前352年前后,也即魏国和赵国相持一年多的时候才出兵。

在赵国都城邯郸快要被魏国、卫国、宋国三国大军快要攻破的时候,齐威王正式任命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驰援赵国。一开始,田忌是准备直接率军去赵国都城邯郸,以此和魏国精锐的魏武卒展开较量。不过,军师孙膑提出了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计划,也即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以此迫使魏国大军回撤,从而解了赵国的邯郸之围。于是,齐国大军立即调转方向,朝着魏国都城大梁进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尽管魏国大军已经攻破了赵国都城,依然要从赵国撤军,以此避免齐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

最后,在魏国主帅庞涓亲率主力回驰大梁的道路上,孙膑指挥齐国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设伏,准备截击魏军。虽然魏国的魏武卒十分精锐,但是,因为在邯郸战场上的消耗,加上千里奔袭所带来的疲惫,所以被以逸待劳的齐国大军击败。在桂陵之战中,魏国主帅庞涓被齐国大军俘获。对于齐国来说,也几乎完美地实现了“围魏救赵”的计划。总的来说,在“围魏救赵”中,齐国大军故意延迟了一年多才出兵救援赵国,这让魏国和赵国几乎是两败俱伤。并且,齐国大军没有直接救援赵国都城,而是设伏重创了魏国大军,以此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对此,你怎么看呢?


故事8

公元前353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精通兵法的魏国大将军庞涓率领军队一直打到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城下。赵国将有亡国危险,连连向齐国求救。

这一天,齐威王召来军师孙膑,准备拜他为将。

孙膑辞谢说:“我受过酷刑,是个身体残废不全的人,不适宜担任主帅。”

原来,孙膑曾和庞涓一起学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惠王的将军,自知才能不如孙膑,就把他骗到魏国,在魏惠王面前诬陷他,削去了他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字,好叫他永远不能出来做官。不久他被救到齐国,齐威王拜他为军师。

现在,齐威王见孙膑这样谦让,就改派田忌为将,仍让孙膑作为军师。

大队人马开到齐国国境线上时,田忌准备挥师直往赵国,以解邯郸之围。

孙膑劝阻道:“且慢,将军先听我打两个比方: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的,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而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地解;假如去排解互相凶狠地斗殴的人,千万不可卷进去打成一团,而要避开双方的拳脚,只消找个空档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部,待挨揍的那个对手捧着肚子跪了下来,那么原来互相殴斗的局面,也就会改变了。”

田忌问:“您的意思说我们现在先不去赵国,是吗?”

孙膑慢条斯理地说:“是的。现在魏国主力正在猛攻赵都邯郸,国内相当空虚。我们只要直捣魏都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那么魏军主力必然会从赵国撤兵,赶回去抢救。这样,我们既可解邯郸之围,又能狠狠打击魏军,不是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便利得多吗?”

田忌采纳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军直奔大梁。魏军主帅庞涓得到这个消息,只得丢下邯郸,慌忙回国解大梁之围。可是,当魏军赶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田忌、孙膑却在这里置下了伏兵。疲惫不堪的魏军刚一交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这一仗,庞涓损失了两万人马,自己也险些当了孙膑的俘虏。


故事9

战国初期,魏国东北边有个小国,叫做中山国。魏文侯时,中山国曾被魏征服,文侯死后,赵国便趁机占领了中山国。魏惠王时,因国事稍平,便想收回中山国,于是便派大将庞涓率军进攻中山国。庞涓向魏王献计说:“大王欲取中山,只不过是报赵占地之仇。中山地小,不如直取赵都邯郸,这样既解恨,又给诸国以震慑,使他们不敢小看我们魏国。”魏王一听,连说:“太好啦!那就马上出兵,进攻邯郸!”

公元前353年,庞涓率领八万精锐之师,很快就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抵挡不住,向盟友齐国请求救援,表示愿将中山国作为对齐国出兵的酬谢。齐威王当即派田忌做主将,孙膑当军师,发兵救赵。

当齐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下令向邯郸前进。孙膑却不赞同,他说:“调解杂乱的纠纷时,不能操之过急,强拉硬扯;劝解两个人打架时,不能插手帮着去打。现在魏军主力围攻邯郸,老弱残兵留在国内,防备一定空虚。直去邯郸,不如避实击虚,先佯言攻魏的襄陵,进而率军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庞涓闻讯,必定回师来救,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必败无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不就不战自解了吗?”田忌听孙膑言之有理,于是下令向魏境进发。

魏军得悉齐师要进攻襄陵,便飞马告之庞涓。庞涓大惊:“如果襄陵有失,则都城大梁不保。”见情势紧急,庞涓下令退兵,回救襄陵。

孙膑探知庞涓回军,早就派兵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地,等待庞涓,同时还派牙将前去诱战。庞涓一遇齐军,恨从心起,急着想与他们交战,这正中了齐师的诱兵之计。魏军长途奔劳,疲惫无力,突见伏兵四起,便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庞涓指挥不灵,齐兵乘势追杀,魏军大败,庞涓只得收拾残兵败将退回大梁。

后来,庞涓派人探听,才知道是孙膑在齐军中指挥,惊悔不已。齐师大获全胜,凯旋班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


故事10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直捣魏都大梁。魏军闻讯撤回,在桂陵遭到齐兵的截击而大败,赵国之围遂解。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他恃强凌弱、常常侵犯邻近的国家。

在进攻赵国的时候,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自己的实力太弱,无法抵抗魏军,就将中山之地献给齐国,以求齐国派兵救援。于是齐王任围魏救赵的主人公田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孙膑献计道:“我们将军队埋伏在路上,对魏国宣扬攻打襄陵,魏军知道后一定会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回头来救襄陵。我们则在中途拦路截击,一定会取胜。”田忌采用了孙膑的的计策。

果然,庞涓得知齐国要进攻襄陵的消息后,立即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去救襄陵,不料在回来的路上遭到齐军袭击,被杀得片甲不留。庞涓拼命逃走,当晚就撤回大梁。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后人由此延伸出成语“围魏救赵”。


成语典故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膑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十三年后,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成语寓意

孙膑就是看准了魏国内部空虚,才想出了对魏国趁虚而入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救赵国的目的。因此避实就虚,击中要害,才是解围的好方法。就像生活中,有时候遇到困难正面迎击得不到解决,逆向思维,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反而更有效。当然这要做到知己知彼,看到事情有隙可乘,才不会坐失良机。作为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就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比喻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运用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成语启示

"围魏救赵"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避实就虚"的战略思想,而这一原则在今天的许多领域同样适用。当我们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不要直接与其进行正面的交锋,而应避其锋芒,从侧面攻击对手比较薄弱的要害部位,这样就可以分散、瓦解对手的力量,从而在竞争中轻松取胜。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